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玄幻奇幻>走进不科学> 第1415节

第1415节

  这确实是个大手笔了……
  按照那头驴的说法,未来很多国字头的项目投入也就几十个亿到百亿之间,极少数类似卢州量信实验室的总规划才会突破千亿。
  而那时候兔子们的经济实力,早就领先现如今不知道多少倍了。
  好在这个数字如同杨振宁所说,属于可以分期投入的金额,兔子们用不着立刻拿出来这么多钱,第一期有300万就够了。
  而这倒是在组织上给杨振宁批准的经费额度之内。
  因为……
  在基地里那头驴的一力推动下,杨振宁回国后的经费额度也被拉到了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1000万华夏币。
  没错。
  1000万华夏币。
  这个数字对于如今一穷二白的兔子们来说,几乎可以冠以天文二字形容。
  要知道。
  从三年前开始,兔子们研究原子弹的直接投入,也不过是28亿华夏币罢了。
  杨振宁一人的科研经费,便相当于原子弹研究总成本的千分之三左右。
  当然了。
  其他学者们的额度也不低,比如遗传学之父李景均的课题经费也高达500万华夏币。
  当初老郭他们为了把烧成七分熟的徐云从贵德县合理带走,还编造了一个徐云与一次5000元盗窃案有关的说法。
  那个数字当时都已经震撼了一批普通工人,更别说如今这大几百上千万了。
  这些数字与如今国内的发展程度相比可谓是极其违和,在不明所以的人看来估摸着都会以为兔子们疯了。
  不过谁让221基地那边有一个值得兔子们梭哈的理由呢……
  首都那几位大先生的魄力、视野与决断的勇气,在这第三批回国的留学生身上再次展现的淋漓尽致。
  视线再回归现实。
  杨振宁在回国之前便得到了关于这1000万经费的承诺,因此他说起投资金额的时候整个人显得还算平静。
  他有信心在耗费自己所有经费额度之前,就让探测器产出一些肉眼可见的成果,以此来保证国家会增加后续的投入——说实话,如果连这种把握都没有,那他也别回国带项目了。
  接着杨振宁深吸一口气,重新看向了陆光达:
  “光达,我该说的差不多都说完了,接下来应该到你解释为什么原初引力波和驴有关系了吧?”
  陆光达这次倒也不卖关子了,嘿嘿笑了两声,伸手指了指杨振宁在黑板上写的第二部 分:
  “老杨,你不是说了么,你的探测步骤分成两个阶段。”
  “一是常规引力波探测,二则是原初引力波。”
  “其中要用到驴的……正是第二个阶段的原初引力波——同时在这个阶段里,驴还是核心环节哦。”
  杨振宁眉头一掀:
  “怎么说?”
  陆光达想了想,也从座位上站起身,走到杨振宁身边接过了笔,在黑板上写了起来:
  “老样子,我们还是从设备原理入手,常规引力波探测可以看做是大型的精密干涉仪,需要有数公里长的实体‘械臂’。”
  “因此这种设备只能在地面上建造,算是地表精密设备之一,也就是所谓的地面工程。”
  “不过原初引力波的探测就不一样了,它是要上天的,属于航空航天相关。”
  杨振宁双手负在身后微微颔首,表示了赞同。
  早先提及过。
  引力波之所以难以探测,是因为引力波的频率太低、波长太长。
  就以编号为gw150914的首个实测引力波为例。
  它的频率只有约150hz左右,其传播速度是光速,即30万公里/秒。
  所以它的波长足有2000公里,相当于地球半径的三分之一。
  在徐云穿越来的后世,引力波方面最知名的项目显然是ligo。
  ligo的总造价大概在6亿美刀左右,臂长四公里,内部折射光路超过400次。
  不过即使拥有数公里的臂展,ligo这类建造在陆地上的干涉仪也只能探测引力波中频率最高,波长最短的那些部分。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但凡听到引力波,几乎必然联系到黑洞合并或者黑洞吞噬中子星这种较为极端的情况。
  因为只有这类极端事件,才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从而产生出如此高频的引力波。
  产生gw150914的那次黑洞合并过程中,其瞬间达到的辐射功率峰值,是可观测宇宙中所有发光物质辐射功率总和的十倍。
  可即使如此。
  当它跨越13亿光年的距离,在2015年掠过地球的时候,只有臂展4公里的ligo livingston和ligo hanford成功探测到了信号,而另一台臂展只有0.6公里的geo600却未能发现。
  同时宇宙中这类高能极端事件并不常见,2019年4月至10月ligo-virgo火力全开的半年里,一共也只探测到39次,平均大约每两周3次。
  常规引力波都如此探测,遑论原初引力波了。
  原初引力波理论上的频率都在10hz以下,波长起码有几万公里,有些低频引力波的波长甚至可以达到光年量级,以ligo的臂展长度很难探测到。
  在这种情况下。
  既然地面上的干涉仪尺寸不够,最容易想到的一个办法就是……
  在太空中架设超大型干涉仪。
  “老杨。”
  随后陆光达在黑板上画了个三角形,同时边画便对杨振宁说道:
  “根据你的想法,你准备发射三颗卫星到天上,主动性的对宇宙中可能存在的时间进行跟踪。”
  “不过这三颗卫星并不是绕地球运动,而是跟随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
  杨振宁再次点了点头。
  他的想法其实很简单:
  宇宙空间广阔无垠,那么如果在宇宙中进行激光传递,那不可以很随意的调整械臂的“长度”了吗?
  按照他的计划。
  这三颗卫星相互距离大概是380万公里,差不多是地月距离的10倍,激光从一个设备走到另一个的时间超过12秒。
  如今整个地球所有国家发射上天的卫星总数都没超过8颗,杨振宁的这个想法可见有多夸张。
  不过陆光达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没少遇到过某人奇葩言论的冲击,所以此时他依旧可以很淡定的与杨振宁进行着交流:
  “老杨,根据你设计的这个模型,卫星很多设备之间是不能通过金属结构进行衔接的。”
  “连接设备……也就是承担芯材拼接的材料,一定要具备比普通高温胶带更强的拉力、弯曲力以及剪切力。”
  “而这个材料……老杨,不瞒你说,正是出自咱们之前提到的本土驴。”
  “这玩意儿的官方名称叫做驴浆薄膜,如今已经是咱们国内相当高密级的一种军工资源了。”
  听闻此言。
  饶是杨振宁对陆光达将会抛出某些惊人的语句有所准备,脸上依旧露出了明显的愕然。
  芯材拼接。
  这确实是卫星……尤其是高精度探测类卫星理论上存在的一个技术难点。
  一来是卫星脱离火箭后进入轨道,期间拼接区域会遭遇巨大的剪切力。
  这种剪切力的存在会让常规合金和普通胶体发生形变,从而影响到卫星的拼接结构。
  如果卫星上没有承载什么精密仪器、并且本身结构稳固那还好说。
  但如果上头放着的是精度在小数点后几位的设备,那么胶体形变产生的影响可就大了。
  因此如果有这么一种高强度的材料存在,那么确实可以看做是关乎杨振宁设想落实的重要……甚至核心材料之一。
  但这玩意和驴结合在一起,就怎么看怎么有些古怪了……
  看着一脸懵逼纠结的杨振宁,陆光达的嘴角忍不住翘起了些许弧度。
  在他发现杨振宁设计了一款空间探测器后,他其实便预感到了这一幕的发生。
  毕竟……
  驴浆薄膜这玩意儿可是现今最强的拼接囊体材料,无论是德国佬还是隔壁的毛熊,都在和兔子们做着相关交易呢。
  而这两个国家购买驴浆薄膜的目的,便是将其运用在航空领域——区别无外乎前者是卫星,后者是航天飞机罢了。
  所以杨振宁的方案想要落实,必然离不开本土驴的帮忙。
  “等等!”
  就在陆光达乐呵呵的看着杨振宁的时候,杨振宁忽然眉头一皱:
  “光达,你说的那什么本土驴材料具备抗高强度作用力的特性,说明你们肯定有足够的实验数据能够证明这一点。”
  “同时芯材拼接的材料必然是胶体或者膜态,它能够在太空这类情景下起效,那么在大气层内必然也同样可以正常应用,莫非……”
  说到这里。
  杨振宁猛然抬起头,目光锐利的盯着陆光达:
  “莫非你们之所以可以打下u2,这个本土驴材料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难怪你们会说u2侦察机是被驴踹下来的……原来是这么回事?”
  陆光达闻言翘起的嘴角顿时僵在了脸上,眼中露出了一丝明显的骇然。
  过了足足有好一会儿。
  陆光达方才收敛了这股神情,苦笑的摇了摇头,缓缓说道:
  “老杨啊老杨,这么多年不见,你的思维依旧如此灵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