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历史军事>大晋捡到一只战神> 大晋捡到一只战神 第1163节

大晋捡到一只战神 第1163节

  “都城这边,还是需要有我们自己人看守才行,至于原本守备都城的将士,自然也没有解甲归田的必要,想要让他们为我所用,就需要让他们见识一下北府的厉害,这样他们才能心服口服。”
  曾靖点点头:“主公说得对,既然太后娘娘已经有了旨意,那我们第一步就是要把都城控制起来。”
  “而这里原有的守军,到了京口也可以用我们的办法重新操练,想来,过不了多久,也会实力大增。”
  “没错,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王谧欣赏的看着他,为他能有这样一颗一点就透的小脑袋瓜兴奋不已。
  “你办事,我放心。”
  是真的很放心,合作的次数越多,王谧对曾靖的为人就越加信赖,很多人,虽然也是有能力,办事又周到麻利,但是吧,个人的野心也是不加掩饰的。
  对,说的就是刘裕。
  对于这样的人,既要用,又要防,两手都不能耽误。
  但是,对于曾靖,就完全不需要有这样的担心,因为,他对王谧是忠心耿耿的。
  同时,他还没有一点斜的歪的,更不想从王谧那里获取什么好处,甚至是扳倒他,自己上。
  这或许也是和他一开始就只是队主,从来也没有做过将军的个人经历有关系。
  得到了王谧的夸赞,曾靖老脸一红,更是激动的站起来,再三表示,王谧按了按手,让他老实的坐了。
  “不必多礼,你的心思我都明白。”
  “老实说,局势转变的这样快,我也完全都没有料想到,一时之间也是有些忙乱。”
  “不过,好在旨意是太后娘娘下的,也不是我逼的,这样一来,朝臣们也不能把我和北府如何,我们还有时间,一定要把事情都安排妥当,不能因为来的突然就出纰漏。”
  曾靖点头。
  两个人的话题是越聊越开,越聊越多,忽然之间,曾靖就感觉,他这身上少了点什么。
  是纸!
  是笔!
  主公交代的事情都是至关重要的,又那么详细,这个时候,就应该赶紧记一笔才是。
  别看曾靖是个武人,但是,和刘裕他们相比,还是有点文化的,至少常用字都可以写的很顺手。
  “主公,要不要属下记一下?”
  “免得到了京口出纰漏。”
  王谧笑道:“不必,我只是和你念叨一下,很多事情也好有个梳理,这些具体的事宜,都要等到穆之到建康来,才能实行起来,现在不必着急。”
  “穆之要过来?”曾靖很激动。
  刘穆之,现在的地位就是北府的智囊,虽然他还从未上过战场,也未曾有战功。
  但是,王谧相信他,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北府的将士们也相信他,自从他开始操持北府,北府的日常事务就越来越有条理,运转的也非常的好。
  老实说,在刘穆之主持事务之前,除了打仗,北府的日常还是有些混乱的。
  这主要也不是王谧的责任,而是谢玄倒下之后,京口这边的很多事务只能暂时托付给刘牢之。
  而刘牢之这个人,打仗还行,却根本就不是一个细心的人,对于军队的日常管理也不上心。
  性情粗狂的很。
  无法对他严格要求,于是,等到刘穆之真正掌控北府的日常事务,这里的秩序才算是渐渐的走上正轨。
  而如今,刘穆之这位北府兵的大管家居然就要来到建康城,这就足以证明,转折点真的到来了。
  “有穆之就可以放心了。”
  曾靖感叹了一句,王谧便继续道:“还有凭之,也要跟着他麾下的北府兵一起到建康来。”
  “而且,要和他们说好,这一次是正式的调动,他们两个来到建康,短时间内是不会再返回京口了。”
  “这一次跟随他们过来的官兵,以后就是拱卫都城的主要力量,一定要拣选精兵强将,不得有误。”
  在魏咏之还是檀凭之这两个人选之间,王谧还是稍稍权衡了一下的,最后,还是觉得檀凭之更合适。
  一则是,两个人在北府的声望不同,魏咏之上战场的次数还是少些,麾下的将士不一定都能听他的。
  二则是,现在局势也起了大变化,王谧作为琅琊王,在没有战事的前提下,就不太容易直接到京口去领兵。
  那么京口的北府兵就要归刘裕管辖,刘裕是不可能被调动到建康来的,那么,一旦留下他和檀凭之单独呆在京口,就总是让人有些放心不下。
  到底还是把他们这两只老虎分开比较好,再加之,檀凭之是个铁憨憨,没什么心眼,在大业未成之前,把他放在身边,还是比较放心的。
  至于刘裕呢?
  目前来看也还算是可以相信的。
  至少,现在的形势已经和历史上的完全不同了,王谧先一步抢占了位置。
  而刘裕呢,不管是碍于身份也好,还是夺得战功也好,都只能跟在王谧的屁股后面。
  这样一来,北府就不再是专属于他一个人的,反而成了王谧的砝码,北府众人上上下下现在对王谧是忠心耿耿,绝对没有二话。
  王谧现在的地位就大约等同于历史上的李世民,虽然是贵公子出身,但是十几岁就从军,跟着父亲南征北战,七八年间在唐军上下建立了极大的声望。
  唐军信任他,也拥戴他,正是因为身为太子的李建成没能有效的控制住大唐的文臣武将,根本就没有一个自己的班底。
  大唐的武将,大多都是追随着李世民四处征讨的,这些人天然就和李世民有极为亲密的战友关系,这种关系牢不可破。
  而李建成呢,身为太子,他更多的时候要留守长安,甚至是留在父亲的身边,作为王朝的支柱。
  在帝国初创的时候,李建成也是打过仗的,但是,毕竟相比李世民,他的存在感要低很多。
  再加上,大唐定鼎之后,实际上还是有很多股力量没有被剿灭的,于是,战争还是一段时间的主流。
  那么,这些战役,作为太子的李建成就不适合参与了,毕竟,太子也是国体的一部分,不可轻易动摇。
  那么身为弟弟,年纪又轻,又能征善战的李世民,便是最好的选择。
  在此基础上,李世民的身边也围绕着许多精于谋略的文臣,这些人,如果在别人的身边,有个三四个可能就够用了。
  可是,在李世民的身边,足有一个队。
  这些能人汇聚到一起,本身就是一股难以忽视的力量,也无怪乎李世民还没动手,李建成自己就坐不住了。
  确实压力太大了!
  而场景换到王谧这边,他在军中的威望自然是比不上秦王李世民了,但是,现在也可以说是将时长缩短的版本。
  论出身,实际上,王谧的出身在这个年代比李世民还要更好些,论能力,自然也不差。
  几战几捷,这些战绩都不是一般人可以夺得的,虽然这其中当然有穿越者的优势了,但是,王谧也确实为了建筑自己的事业,拼尽了全力。
  也许,王谧欠缺的,只是一个稳固的根基。
  然而,这个根基真的却绝对不是说有就有,说来就能来的。毕竟,他从军的时间还太短了。
  以前又是一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贵公子,让他去和李世民那种在军中摸爬滚打十年的战将去相比,未免是有点欺负人了。
  再加上,还有时代的限制。
  唐承大隋遗韵,经历了大隋的锤炼,隋末人们的尚武之风还是有所恢复,那个时候,很多有志的青年也愿意投身行伍,人才也就更容易获得。
  而看看王谧面对的情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左一线,可以说是最没有尚武习俗的时代。
  第1021章 一些时代局限
  这个年代的贵族子弟,既不喜欢打猎,也不喜欢游艺,最风行的休闲项目就是坐而论道。
  既不用浪费体力,更不需要有多么强健的体魄。
  还人均五石散,爱好是这种玩意就更不要奢望他们尚武了,那怎么可能呢,太费力了。
  于是,在这样的一种社会氛围中,王谧能够摆脱固有的印象,跨上战马,冲向战场就已经算是完成了一次飞跃。
  可以说,他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就让北府兵们振奋起来,并且获得好几次大胜,就足以证明,他的实力了。
  还有文臣这方面,也还是有所欠缺。
  这个也同样有时代的限制。
  隋末社会崩乱,大隋朝廷崩溃之后,很多士子就失去了打工的场所,于是,这些被迫失业的士子,只能自己寻找新的差事,毕竟生活还要继续不是吗?
  于是,他们有的人投奔窦建德,有的呢,就来到了唐军的麾下。
  都说乱世出豪杰,这些主动投奔的人当中,自然是有不少的庸才,根本不顶用,但其中自然也有很多真正的能人。
  而能不能吧这些能人挖掘出来,用到实处,那就要看主帅的眼光了。
  就好像是李世民后来做了皇帝自夸的一样,他认为,作为君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驭人。
  当然了,李世民的言下之意,一定是驭能人,而不是驭庸人。
  于是,整个隋末就是一个能人辈出的年代,而那个时候,不只是纯粹的士人要四处投奔谋生,就连徐世绩那种一方的霸主土豪,也往往不走寻常路。
  他资助过瓦岗寨,又投奔了唐军。
  然而,作为一地颇有名望的豪族,其实,他只要能够在乱世保存自身就足矣,完全没有必要去趟这一滩浑水。
  但是,混乱的年代往往激发了人们的斗争好胜心理,于是,这些有些家底的豪族也纷纷在各大军中效力,这又是一股相当有实力的势力。
  于是乎,可以看出,隋末的时候,整个中土大地上的人才储备还是非常丰厚的。
  转眼间,让我们再把视线转回到晋朝末年。
  看看琅琊王手里有几张牌。
  没办法,真的没有几张。
  这个年代,人们的社会生活虽然极其丰富多彩,社会上面的规训教条也比较少,人人都追求自由,形成了一种风气。
  但是,作为历朝历代极少数的,特别推崇道家各种无为学说的时代,晋末的人还有一大特点严重的阻碍了琅琊王收集人才。
  那就是没有进取心,一心务虚。
  其实,在古代,很多王朝都不是特别的推崇道家学说的一个根源,就是因为道家的那一套学说,对于他们建立朝廷,并且驾驭一个时代的有识之士没有好处。
  只有人人都追求功名利禄,那些有才学,有能力的人才更容易进入朝廷的视野。
  尤其是在还没有科举制度的晋朝末年,所谓人才,很多也都是要先有良好的出身,才能进入大臣的后备队。
  那些从天而降的草莽英雄,亦或者是名山隐士,真的很不容易被朝廷发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