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其他类型>朕要搞基建> 朕要搞基建 第100节

朕要搞基建 第100节

  宋玉竹道:“你刚刚说的与金国通商,让金人学习我们的语言,有没有想过万一通商后,金人逐渐富强起来,反而对我们的威胁更大?”
  李清台道:“三郎说的不无道理,所以我们要对金人的商贸进行控制,盐铁等重要物资,不能售卖或者限量售卖。”
  宋玉竹露出赞赏神色,鼓励他继续说。
  “我们还可以其他方式笼络金人,例如与金国通商后,金人在大启朝居住满三年,可以入大启国籍,与大启的百姓待遇相同,能买地,建房,甚至读书参加科举!”李捷越说越激动,脸上都是兴奋的神色。
  秦凤图轻咳一声,他才回过神,叹了口气道:“我说的这些,其他人觉得我好像偏向金国。实则不然,我本是肃州人士,六岁时居住的村落遭到金人洗劫。我母亲将我藏在灶台下面才躲过了一劫,可惜全族都被屠尽了。”
  宋玉竹同情的看着他,没想到此人还有这番遭遇。
  李捷道:“不过天无绝人之路,我被路过的行商救下带到了中州府,在那里被我的老师收养,他教授我许多知识,才得以考中举人参加春闱。”
  “你不恨金人吗?”
  “恨!不瞒你说,小时候我曾想要习武参军上战场报仇。后来师父告诉我,除非我能杀尽金人,否则两国的矛盾永远不会解决,可杀尽金人,我们同他们又有何区别?”
  “解决两国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归化金人,让他们学习我们的文化,使用我们的文字,把我们当成自己人。”
  宋玉竹道:“你的老师一定是个有大才的人。
  李捷挠了挠头,不好意思的笑道:“我的师父只是童生,他因为面上有一块青胎记没办法参加科举考试,当了一辈子的启蒙先生。”
  宋玉竹一愣,起身道:“今日听君一席话收获良多,有缘再会。”
  结了账准备回宫,秦凤图跟在他身后道:“陛下,这小子刚刚说的倒是有点意思,不过归化金人恐怕需要很长的时间。”
  宋玉竹道:“难得有人能入你的眼。对了,此次科举结束后,命礼部将科举的规矩改一改,不限容貌,不限口才,不限身体残疾,只要有才德皆可残疾科举考试。”
  秦凤图愣住,半晌眼圈微红道:“陛下……圣明!”
  这项改革虽然听起来没有多大,可作为读书人,秦凤图太清楚这对天下的文人有多重要!
  不看重外表,只看重才华,此乃天下读书人之大幸!
  宋玉竹让他搞的一身鸡皮疙瘩,心道:“古人就是感性,动不动就哭一场。”
  不过这次偶遇给宋玉竹一个提醒,大启如果想要发展壮大,就不能拘泥于眼前,要放眼未来。
  周边的小国,要慢慢收拢统一,能同化最好全部同化,不能同化的,将来武力强盛后也可以武统。
  *
  很快会试就要开始了。
  会试由吏部主持,为时九天。这是件既考验身体又考验学问的事,每届科举都有人坚持不住,中途放弃。
  毕竟这会儿春寒料峭条件艰苦,在号房里吃住这么久,不落下病还能写出文采斐然的文章,绝对是大才!
  大启朝的号房比起前朝已经好太多,宋玉竹让户部拨了不少银子,将原本的会院重新修缮,整体扩大一倍,最多可同时容纳两万名举子参加考试。
  每个号房都安装了简易的取暖设施,一个烧炭的小炉子,上面可以热水煮粥。夜里还统一发放棉被,举子们不会那么难熬了。
  会试结束后,所有考生的卷子都要密封,这些卷子由太学苑和翰林院共同批阅,挑选出前三百名优秀的卷宗入取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这些举子还要参加最后的殿试,由宋玉竹亲自出题,钦点出一甲前三人和二甲第一人。
  这是大启建国后第二次科举,很快会试的成绩出来了,李捷果然名列其中,排在第十三名!
  这个名次非常高,差不多能排外二甲的前列,若是殿试发挥优秀,说不定可以进一甲!
  第96章 传胪
  外面天还没亮,一群年轻的学子们聚集在宫门外。
  今日殿试,也是他们即将金榜题名之日。
  每个人脸上都控制不住兴奋的神色,寒窗苦读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这一刻。
  会试第一名叫黄十安,是苏州人士,他的父亲是江南白鹿书院的院长,也是当代的大文豪、大书法家。能考中会试第一名,完全是实力碾压,无论文章还是见解都高出旁人一截,如果不出意外,今年的状元应当稳了。
  第二名是那日在茶楼跟李捷辩论的男子,名为苏旭,字启慧,此人也是苏州人士,二人年纪都不算大,模样又出众,龙姿凤章,简直羡煞旁人。
  相比他们,排外二十多名的李清台就显得有些不起眼了,无论长相和才华都没办法跟他们相提并论。他皮肤黝黑身材还有些瘦小,若是前朝重容貌的时候,殿试恐怕会直接贬到三甲。
  天气好冷,大家聚在一起取暖,寅时三刻宫门打开,宫里出来不少内侍,为首的正是大总管李得海,他奉命带着这些学子先去前殿学习入宫礼仪。
  说是学礼仪,其实也教不了什么,无非就是叮嘱这些人第一次入宫别说错话,犯了忌讳。
  能考中贡士的人都不是傻子,哪怕再好奇也不敢在皇宫内撒野,三百人无一人低语喧哗,连脚步都是静悄悄的。
  李捷走在人群中,低着头不敢乱看,只觉得心脏狂跳,仿佛要撞出胸口一般。
  终于抵达前殿,李得海道:“各为贡士们请入殿稍作休息,稍后有礼官教你们面圣的礼仪,辰时开始殿试。”
  “有劳大人了。”大家异口同声道。
  李得海朝他们拱了拱手,贡士们弯腰回礼,双方都知道对方得罪不起,一个是皇帝身边的近侍,另一些人指不定明日就飞黄腾达,身居相位。
  寝宫里,宋玉竹已经起身,赵骁正在帮他系衣带。
  “今日殿试吧?”
  “嗯。”宋玉竹对着镜子整了整头冠。
  “可想好了殿试的题目?”
  “选了几个,你帮我参谋参谋是否合适?”
  赵骁搬了把凳子过来坐下来听他说。
  “第一单题,民之与官何位?官之与民何谓?”
  赵骁思索片刻道:“你想让他们说怎么当官?”
  宋玉竹点头:“是也不是,当官是其一,如何对待百姓才是最重要的。”
  “这些人,如果不出意外大部分将会派到全国各地赴任,官职不会太高,大多为县令,县丞。”
  “这些基层官员才是贴近百姓,他们若不能为民办实事,受苦的便是一方百姓。”
  赵骁道:“这个题目可以,那第二道题呢?”
  “第二题是,女子能何为?”
  女人能干什么?这个问题非常敏感。赵骁瞪大眼睛:“你是想准备给潼潼铺路了?”
  “也不全是为了潼潼,我想听听这些读书人对女子有何见解。”当然这里也夹着私心,若是贬低女子,宋玉竹自然不可能提拔,毕竟以后封玉潼为皇太妹的时候,这些人会成为最大的阻力。
  “第三题,则是如何处理大启与金国两国之间的关系。”
  赵骁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要我说直接派兵用矮炮轰到金大都,把完颜洪抓来他们就听话了。”
  宋玉竹道:“抓了完颜洪,还有完颜真,完颜铁达……就算把完颜家所有人都抓来,还有其他金人。”
  “那就都杀光!”
  宋玉竹看着他道:“你确定能杀的光吗?”
  赵骁顿了顿:“额……就算不杀光,也能让他们惧怕。”
  “惧怕不是长久之计,以前启人也惧怕金人,如今我们发明出火炮打败了金人。”
  赵骁沉默片刻道:“玉竹,你说的我明白,可金人与启人自古便是血海深仇,如何才能和平共处呢?”
  “这也是我想要找到的答案,所以交给今天的学子们来回答。”
  时辰差不多了,李得海已经候在门口道:“陛下,贡士们已经入宫了。”
  “这就去吧。”宋玉竹打开门,带着一众侍从朝正殿走去。
  大殿上已经摆好了三百张桌子,这些贡士按照排名一次落座,等皇帝走进来时,所有人起身跪拜,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
  “都坐吧。”
  皇上的声音很年轻,带着不可抗拒的威仪。
  他们都知道皇上今年刚满弱冠之年,当年仅靠着一支起义军就推翻一个朝代,这样的人,谁敢小瞧?
  李捷因为排名靠前,坐在了第三排,离着皇上还算是比较近的,不过就算坐在第一排,也没人敢抬头看看皇上长的什么模样,生怕触犯天颜,毁了自己的仕途。
  宋玉竹将自己的题目依次问出,学子们只有一个时辰答题,旁边有沙漏计时,时间结束,不管答的如何都要将试卷上交。
  学子们开始冥思苦想。
  第一题还好,官与民不谓乎民生和为官之道,只要脑袋没病都不可能答偏,引经据典非常容易写出一篇华丽的文章。
  第二题却让不少考生犯了难,女子能何为?
  生子,服侍男人,抄持后宅?这答案未免太简单一些,皇上肯定不能问出这么简单的问题,可女子究竟能干什么呢?
  在这个问题上,考生们被分成了两派,一派是女子无用论,另一派则是女子也能干许多事。
  第三个问题时,坐在前面的苏旭一喜,这不是跟他前几日辩论的题目相同吗!正好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书写下来,能省下了许多时间。
  李捷听着题目也是一愣,他没想到那日争辩的题目竟然跟殿试题目相同。只是他的想法与普通人不太一样,若是引起皇上的厌恶……
  李捷纠结了一会,最后闭了闭眼,认命的拿起笔将自己见解写下来,文章比口述更为详细,把上次遗漏的内容全部补上。
  宋玉竹看着下面的考生,忍不住翘起嘴角,真想看看李清台看见自己的表情。
  一个时辰很快就过去了,还有不少人没答完题。
  内侍过来收卷子,所有人不得再提笔修改。
  卷子收上去后,贡士们退到偏殿等候,由翰林大学士当场批阅,秦凤图也在其中。
  每份卷子由四为大学士同时批阅,画圈为取中,画叉则落取。
  全部取中的卷子再递给皇上过目,差不多也就十份左右,再由皇上亲自选出一甲前三名。
  很快十份全部取中的卷子选了出来,秦凤图将试卷呈给宋玉竹。
  宋玉竹翻看了一下,见其中没有李捷的卷子:“将中州李捷的卷子拿来给朕瞧瞧。”
  李捷的卷子呈上来,上面只得了两个圈,剩下两个则是叉,看样子争议很大。
  宋玉竹看了看卷子的内容,第一题答的中规中矩,虽然没有亮眼的地方,但其中不少实用惠民政策,不该得两个叉。
  看到第二题,李捷的答案便有些大胆了,他竟然说男子能干的事女子也能干,女子能干的事,男子却不一定能干。
  并且引经据典,女将军妇好上阵杀敌,女相江婉儿治国有道等等,男子虽然能上阵杀敌,治理国家却没有女子生育的能力,更没有女人细心和坚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