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历史军事>崇祯窃听系统> 第218章 小星星

第218章 小星星

  不用说,这支军队是来自关宁军,主将为前锋右营副将吴三桂,共领骑军一千五百奉旨到京。
  之前的时候,关宁的祖大寿听说蓟辽总督驻地要移驻山海关,就非常地不满。他和辽东巡抚方一藻相处得很好,甚至还让他外甥和方一藻的儿子结拜兄弟。结果,蓟辽总督要来,这不是多了一个顶头上司么,还是最大的!
  为此,他和方一藻进行商量,而后方一藻就上奏朝廷,说如今大明辽东就只剩下锦州、宁远和山海关三座坚城以及附属小城而已,目前他已经在这边,应该就足够了。建虏经常从蓟镇那边入关,由总督大人亲自盯着,才是上策。
  结果这个奏章上去之后,压根就没有回应。反而新的蓟辽总督确认了,是自请陕西巡抚,在陕西搞清屯充饷的那个孙传庭。这一下,祖大寿就更不满意了。
  对于这个孙传庭,他当然是有所耳闻的。知道这人就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在陕西那边,甚至都不怕得罪任何人。如今要到山海关来管着他们,进了祖大寿的一亩三分地,这让他非常地难受。
  方一藻也是一样,总督竟然是孙传庭,他也难受啊!如果有可能,他们两人都不愿意孙传庭就任蓟辽总督。
  可是,他们的歪心思还没起,就听到说,孙传庭暂代京营总戎,京师戒严期间,在抓捕谋逆案犯的过程中,是孙传庭掌着京营军权,这足以说明孙传庭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哪怕是以前曾非常受皇帝信任过的袁崇焕,都没有这个经历。
  对此,方一藻和祖大寿就没有办法了,也只能商议孙传庭就任蓟辽总督,到达山海关之后该怎么应付?
  要知道,如今的关宁军中,祖家是第一大势力,特别是联姻了吴家之后,就更是了。如果用句不客气的话说,从山海关到锦州的这一亩三分地,姓祖要多过姓朱。
  不过让祖大寿松口气的是,孙传庭到了之后,并没有立刻推行他的清屯充饷之策,甚至连提都没提,在见过各地将领和官员之后,就只是在看有关蓟辽总督职权内的公文事物。
  虽然暂时没有麻烦,祖大寿却也知道,孙传庭新官上任,肯定是要立威的。眼下看着人畜无害,只是因为他还在熟悉而已。为此,祖大寿都暗中提着神,防着孙传庭。
  可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皇帝一道旨意过来,指明要调吴三桂领本部骑军入关。
  这个事情,又让祖大寿等人意外了。一群人,当时紧急商议了一下,猜着会不会和孙传庭有关。如果要和孙传庭对抗的话,他们最好是手中有足够的本钱。因此,他们的本意,是不想让吴三桂入关的。
  为此,辽东巡抚方一藻准备上书朝廷,说辽东建虏威胁太大,不宜从宁锦一线分兵。
  在孙传庭过问此事的时候,方一藻甚至还“据理力争”,强调建虏的厉害。万一建虏又围锦州的话,到时候救援锦州就会缺少兵力。
  就在山海关这边,以前的时候,有设置辽东经略一职。这个经略,其实和总督相近,不过相对而言,都弱督师一筹。因为他们的加衔有高低之分。
  天启年间,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不合。结果,熊廷弼斗不过王化贞,制约之下,导致辽东战事一败涂地。
  虽然总督是巡抚名义上的上级,但一般来说,巡抚是有和总督分庭抗礼的资本,都是大明的封疆大吏来的。他们都有权力,可以直接上奏皇帝。因此,一般情况下,总督是不会把巡抚真正地当手下人那么使唤的,如果有不同意见,也是会考虑的。
  不过这事还没个结论,紧接着,崇祯皇帝第二道旨意又到了。中原流贼复叛,催吴三桂即刻入关。
  这份旨意的语气就严厉了,催促之意也非常明显。孙传庭便立刻下令,吴三桂必须立刻入关,否则就是抗旨不遵。
  而祖大寿这边,算是明白调吴三桂入关原来不是孙传庭搞得鬼,是流贼又在闹得原因,他们才算松了口气。
  对于流贼,他们倒不担心什么。于是,心思一转,就又转到吴三桂的官职上来了。
  以前的时候,只要是关宁军这边入关的,比如祖宽、曹文诏等人,都是会被封为总兵官的。而吴三桂此时的军职,只是相当于副总兵。如果想再往上升一升,这可是一个好机会。
  因此,祖吴两家商量之后,就没有再想着抗旨,让吴三桂立刻领着本部一千五百骑军入关。
  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是二十七岁。已经褪去了年少热血,在祖吴两家的耳提面命之下,算是“成熟”起来了。
  他的心思,也是在升官上面。到了京师郊外之后,就在等着,皇帝应该会封赏自己,至少像祖宽那样,给一个援剿总兵官吧?
  不过让他失望得是,皇帝知道他到了之后,并没有让他进京觐见,也没有封赏下来,只是让他在城外扎营候命。
  对此,吴三桂不由得纳闷起来,连忙派了家丁脱去军服之后,入城内找他爹吴襄去问情况了。
  吴襄在崇祯四年八月的大凌河之战中,被孙承宗派去救援他大舅子祖大寿,结果却是当了逃跑将军,以至于大凌河之战,明军惨败,祖大寿投降满清,当然后来又逃回。
  这一战,连累孙承宗被罢免官职,回家养老;吴襄这个逃跑将军也没逃掉,被下了大牢。但是,吴家有钱啊,很快就出狱,当了个无业游民,也没影响他儿子的官途。如今这个时候,就是在京师吴府内听曲看戏。
  天还没黑,家丁就紧急赶回了城外军营,向吴三桂禀告道:“少爷,老爷说了,皇上已经下旨,御驾亲征那些流贼,因此,如今正在忙着呢!应该在出征之前,会给少爷以援剿总兵一职。”
  事实上,这个也是惯例来的,至少祖宽和曹文诏都有得过。
  吴三桂一听,很是意外,有点不信地问道:“你说什么,皇上要御驾亲征?”
  这个消息,其实不止是吴三桂,而是所有人听了后,都会非常吃惊。
  往前数数,除了正德皇帝有过御驾亲征的经历之外,就只有在开国时候有征战经验的那几位皇帝了。至于英宗皇帝,那是一个笑话。
  于是,家丁肯定地回答道:“皇上说这一次要彻底解决流贼作乱,还天下百姓一个安宁,因此定下了御驾亲征。”
  “哦!”吴三桂听了,心中不由得有点佩服崇祯皇帝。
  他是个武将,佩服地当然也是有胆识的人。如果说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前,他更多的只是对于皇帝身份的敬畏,但此时,知道皇帝要御驾亲征时,对于皇帝本人敢去战场的这个事儿,在意外之余也是有点佩服,心中对皇帝开始重新有了估量。
  这么想着,他也不急了,就在城外安心等着。
  而在京师城内,皇帝御驾亲征的情况下,各项准备都非常高效。御马监辖下三大营,能换装的,都进行了换装。全部军卒,多了一套军服之外,就连铁甲,都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有了。这些铁甲,原本是库存留着,大汉将军在大朝议时候穿的,这是朝廷的脸面,倒也没人敢打主意。此时,御驾亲征的情况下,都从仓库中拿了出来,用到了他们真正要用的地方。
  崇祯十二年六月初九日,天气晴朗,除了病卒之外,所有御马监辖下三大营将士,都在校场集结。皇帝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驾临,甚至连皇后都带着太子跟随。
  三大营的将士们,那些老兵都已经见过好几次这样的场合。
  他们一直记得非常清楚,第一次是在他们勤王赶到京师郊外的时候,皇帝出人意料的前去视察,就走在他们中间,对他们做出了承诺,让他们第一次真正认识了他们的皇帝。
  第二次,是凯旋的时候,皇帝检阅,给他们解围,把他们真正地放在心上,甚至连伤卒都是非常地关心,并且兑现了承诺。这样的皇帝,以前就是听,也是没有听说过的。那个时候,他们就感觉,有这样的皇帝效忠,真是这辈子地幸运。
  再之后,皇帝还是经常会来看他们,让他们都感觉,皇帝一直在他们身边。他们就再也没有遇到过以前在当边军的时候,会遇到的一些糟心问题。
  在三大营中,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军饷比以前高,并且没有一点克扣。因此,他们全都非常珍惜这样的生活,努力训练,哪怕训练量比起以前要远超,也一个个都没有一丝怨言。
  因为他们还记得,皇帝曾经还说过,要带他们御驾亲征,踏平辽东。他们要是不努力的话,有朝一日,皇帝真要兑现这个诺言的时候,就可能会让皇帝失望。这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如今,皇帝是要御驾亲征那些流贼,三大营的老兵一个个都是信心满满。不要说现在了,就是以前他们当边军的时候,都能追着那些流贼杀,他们相信,如今的他们,更强大的他们,一定不会辜负皇帝的期望。一定会让皇帝看到,他们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
  而三大营中的新兵,虽然他们没有老兵那么多有关皇帝的印象。可是,他们是当初被掠去辽东的难民,在天津之战中被救下来的。家破人亡之际,对于建虏都恨之入骨,恨不得立刻去和建虏拼命,就更不用说,现在要去打弱一些的流贼了。
  他们同样珍惜如今自己的一切,知道这是皇帝的原因,才能有如今的一切。到御马监辖下之后,他们也都有看到皇帝会不时过来看他们训练,因此一个个在敬畏的同时也在认真训练,这不但是要让皇帝看到他们刻苦的一面,也是要为以后报仇雪恨而练好杀敌的本事。
  同时,他们自然也从老兵那里听到皇上的点点滴滴,也了解他们能被老兵救下,皇帝在那一战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还有后来,皇帝第一时间派出诚意伯去安置他们,也让他们感觉到了来自皇帝的重视。
  因此,此时的他们,虽然没有和老兵一样的经历,可却不妨碍他们对于皇帝的感激。一个个都激动地站在那里,看着他们的皇帝上了点将台。
  只见崇祯皇帝一身戎装,看着更是英武不凡。三大营的将士,看到皇帝的这身装束后,就感觉更是多了一点亲近之感,眼神中随着皇帝的身影而移动,带着一丝狂热。
  崇祯皇帝上了点将台,扫视底下将士,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爱戴,心中很是欣慰。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今感觉,这种军队就没有辜负自己的期望。
  他也不想多废话,静站片刻之后,忽然拔出腰间宝剑,斜指向上。
  底下的三大营将士们看着皇帝,看到那宝剑在阳光之下,反射着耀眼的光芒。甚至连皇帝身上穿着的盔甲也同样反射太阳的光芒,金光闪闪,犹如天神一般。就在那点将台上,站着一个伟岸的身影,耀眼夺目。
  这是我们的皇!几乎所有将士,都情不自禁地在心中自豪地说道。
  崇祯皇帝大声喊道:“众将士,随朕征讨贼寇,还天下百姓一个安宁,可愿否?”
  没有事先通气,几乎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齐声高呼道:“愿意!”
  这个声音,虽然简短,却汇聚了所有将士们的心声,震耳欲聋,回荡在校场上空,回荡在所有文武百官,皇后太子的心中。
  只要眼睛不瞎,耳朵不聋,就都能感觉到这些将士们对皇帝的爱戴。
  皇帝,在军中威望,是他们以前怎么样都没有估计到的!
  看着这一幕,就连刚刚十岁的太子,都看得眼神中满是小星星。他的眼中,点将台前的那个人,不再只是那个让他害怕的严父!甚至连周皇后,都第一次看到了崇祯皇帝的另外一面,眼神中带着对自己男人的爱意。
  台上的崇祯皇帝,看着底下将士,用他自己的情绪大喊道:“万胜!”
  “万胜!”这一次,回应皇帝的,不但是三大营将士,甚至还有那些随驾而来的武将。他们都有一种冲动,就想跟随皇帝一起出征!
  随后,皇帝就没有再说多余的话了,一声令下,三大营开拔。
  军队从军营开出,在外面的街道上,京师的百姓早已等候多时,看着这支天子劲旅出征,看着英武不凡地皇帝的身影,他们不由自主地喊了起来:“万胜!”
  而城外的吴三桂,已经得到通知的话,已经领着手下骑军做好了出发的准备。听到京师传来的动静,听着那一阵阵的“万胜”喊声,不知为何,原本已经消失的热血,似乎又有点在身体中涌动了。
  皇帝,要来了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