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历史军事>龙啸大明> 第110章

第110章

  同时,吴甡对和李自成做战,还是颇有信心的,因为李自成在几个冃以前,就是商毅的手下败将,现在商毅又从南京得到了一批火铳火炮,自然实力又上了一级台阶,再战李自成,自然是不在话下了。吴甡甚致都在计划,是不是不等朝廷的圣旨下来,先调集人马,去进攻襄阳,切断李自成的归路,等圣旨来了之后,再挥师北上,迎战李自成的大军。这样平定叛乱,自己可是第一功啊。
  想到这里,吴甡心里也不禁颇为兴奋,因此立刻写信给商毅,让他尽快结束杭州的战事,准备领军西进,去进攻襄阳府。
  商毅接信之后,也冷笑不止,他这时也以经收到了孙传庭郏县大败的消息,看来李自成北上的进程和另一时空里的历史十分吻合,如果这段历史真的没有什么变化,那么现在孙传庭早就死在潼关了,孙传庭一死,自已再西进攻取襄阳以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这可不比几个月前,李自成可以在毫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全力回军来迎战自己。尽管商家军战斗力出众,但毕竟人数太少,一但闯军实行多点进攻,切断自己的后勤线,恐怕也很难以取胜,最多是和李自成长期对耗下去,这样的结果,对自己同样不利。
  更别说商毅跟本不打算西进,明朝还是像在另一时空里那样灭亡了算了,自己还是抓紧这最的时间,积极准备着清军入关以后的战事吧。
  当然商毅也不能像左良玉那样,把吴甡的命令不当一回事,对他保持一定礼节上的尊重,还是完全有必要的。
  因此商毅立刻给吴甡回信,首先说明,浙江叛乱尚末完全平定,不能立刻进军,同时告诫吴甡,如今李自成兵多将广,而且又新近取胜,士气旺盛,不可轻易取胜,万一西进攻取襄阳不果,而浙江南京有个闪失,以前所立的功劳也就付诸了流水,孙传庭的前车之鉴不可不察,最好还是等朝廷有正式的圣旨下来,再做决定。
  吴甡也不是笨人,收到了商毅的信之后,立刻明白,商毅现在是不想出兵了。但商毅在信中所说的理由也是不无道理,皇帝是什么样的个性,吴甡自然是十分清楚,如果自己冒然出兵,进取襄阳,仗打羸了到是还好,万一要是打输了,或者是僵不下的时候,浙江、南京还有凤阳这边出点什么事情,自己也是吃不了兜着走。正所谓物极则反,月盈则亏,自己南下督师以后,立下的功劳以经不小了,就算攻下襄阳,打败了李自成也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己,相反一但出一点什么意外,说不定就一下子被打入底谷,万劫不复了。
  因此吴甡越想就越是觉得商毅说的有道理,自己还是太冒进了一点,现在可千万别出这个头,还是按兵不动,先把南京、浙江、凤阳一带守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着朝廷的圣旨下来了再说。那样一来,自己可就没有什么责任了。
  ————————————
  就在吴甡呆在南京,等待着朝廷下旨的时候,这时北京的紫禁城中以经是一遍大乱了。
  孙传庭在郏县惨败的消息传到朝中的时候,不亚于在金銮殿上扔下了一颗手榴弹,全殿一遍哗然,崇祯同样十分震怒,因为这时孙传庭己退守到潼关,因此崇祯也暂时没有考虑换将增兵的事情。只是下令削去孙传庭的督师、尚书职务,但仍令其以陕西总督的身份收拾残余人马固守潼关。不久,又升白广恩为援剿总兵官、挂荡寇将军印,拔给兵员三万,与孙传庭一道守关,以阻止李自成进入陕西。
  而这时己有人向朝廷建议,可以调吴甡和商毅北进中原,阻挡李自成进军,同时命左良玉出兵进攻襄阳,对李自成形成三面夹击之势。
  但到了这候,内阁首辅陈演还怕调吴甡北进之后,抢了功劳,回朝取代自己的首辅位置,因此极力反对调吴甡北上。理由是规在浙江叛乱、项城兵变,危胁到南京和凤阳,吴甡坐镇江南也不可轻动,万一南京、凤阳有失,谁能担待得起。而孙传庭虽然兵败,但可退守潼关,而且潼关天险,易守难攻,闯军未必就能攻下,不可轻易调吴甡北上。
  同时又有大臣还向皇帝建议,不访调山海关的吴三桂率剖入关,守卫潼关,迎战李自成。因为现在清朝幼君新立,国事不稳,未必能轻易出兵入关侵袭,而吴三桂部兵马尚多,抽调一万人马入,余兵仍可支撑山海关的局面。崇祯对这条建议到也颇为动心,再不能调吴甡北进的情况下,调吴三桂入关,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计。但他并没有直接下令,而是命令大臣商议后再决定是否实行。
  但陈演又一次提出了反对,兵部待郎张缙彦也持此态度,他们都担心,虽然现在清朝是幼主登基,但摄政王多尔衮可也不是个好惹的主,万一吴三桂率精兵入关,谁敢担保清军不会趁虚而入,到时候不仅宁远等地不保,就连山海关能否守得住,也成了问题。当初陈演一力主张孙传庭出关迎战李自戌,结果大败而归,现在如此重大之事,哪里是他能够负得了责的,因此陈演还是请皇帝圣栽。
  说白了就是不管是调吴甡还是吴三桂,俺们说了不算,皇帝您自已拿主意,但要是出了问题,俺们可不负责任了。
  结果崇祯也不敢轻易担这个责任,于是下旨招集所有大臣,一起聚议,希望能有一个结果。那知满朝大臣聚齐之后,也是各述己见,一开始还是都在讨论正事,但很快就变成了互相攻击,又成了什成天理、人欲、君子小人之争。崇祯听得头昏眼花,好久之后才发现,又偏题了。
  结果连续几天,朝廷都在这样的吵闹声中渡过,一议再议,不断的扯皮拉筋,始终都没有得出一个结果。而且连计划拔调给白广恩部的三万兵员,也没有人理了。
  而战局却不会因为明朝大臣的争吵和拖延而停止,进入十月之后,击败孙传庭,稍做了修整的李自成立刻和刘宗敏率领大军,向潼关发动进攻,同时还命一路偏师,由邓县取道商洛地区,进攻陕西,约定在西安城下汇合。
  这时在潼关中,孙传庭的残部只有一万余人,而且全军的士气低落,朝廷答应拔调的兵员又迟迟未到。潼关虽有天险,但也万难守住。首先是高杰和白广恩被李自成击败溃逃,潼关也随即失守。孙传庭率领残兵,退守到了渭南,企图继续固守,而李自成也毫不放松,率军继续追击,渭南城破,孙传庭当场阵亡。白广恩、陈永福先后投降李自成。
  而孙传庭的另一员部将高杰,因为当初他诱拐了李自成的妻子,给李自成戴了顶绿帽子,因此自知是投降必死,于是先从潼关退回陕北,招集孙传庭的余部,然后南逃淮西地区,后来被凤阳总督马士英收为己部。而李自成却率领大军,进攻西安。
  等到这个消息又传到北京之后,朝中还在为调吴甡北上还是吴三桂南下的事情而争吵不休,这一下次满朝无语,就连崇祯也傻了。原来他们都以为孙传庭虽然在郏县大败,但守住潼关还是可以的,那样局势还不算太糟,却没有想到这回连潼关也失守了。
  不过虽然上报孙传庭战死,但尸体始终还没有找死,因此崇祯还抱以一丝侥幸心里,认为孙传庭或许没死,还会收拾人马,整军再战,于是崇祯下令对孙传庭不予赠荫、哀悼。一直到十一月,这个消息才最终证实,崇祯也不禁悲痛之极。但又耽误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而崇祯又迁怒于首辅陈演,将郏县惨败所有过失都推到陈演身上,下旨将他革职,改由魏藻徳出任首辅。这时又有大臣提议,调吴三桂或吴甡救应。崇祯虽然也同意调其中一人,但并未言明调谁,而是令魏藻徳率内阁决意。有陈演的前车之鉴,魏藻德那里还敢决议,议了几天之后,反而向崇祯建议,派人赴关外、南京两地,当面询问吴三桂和吴甡的意见,然后再做决议。崇祯也下旨照办。
  在此期间,崇祯又任命兵部待郎余应桂出任陕西总督。又下令宣大总督、山西巡抚协剿这个时候余应桂那里还敢到陕西去上任,脸如土色,推托不往。而宣大总督、山西巡抚也都避之不及,都推说饷乏马缺,不肯应承。
  时间就这样也一天天的过去,大明朝的气数将尽了。
  第二卷 落日篇 第一一一章 规刬未来
  商毅现在可没功夫去管朝廷怎样应付李自成,收复了杭州之后,商毅立刻分兵出击,陆继收复浙江其他的失地。因为这时其他各地的叛军也以经分崩瓦解,因此商家军一路进军,都是势如破竹,有些地方的残余叛军,不是作鸟兽散就足开关投降,并不费力就连继收复了嘉兴府、湖州府、绍兴府和宁波府等地。还有金华府和严州府则是由当地乡绅带领,自行反正,商毅也没有派兵过去。整个浙江叛乱,也全告结束。
  其中收复宁波府的罗远斌还发回来一份报告,说位于宁波府象山县的昌国卫属下的五个所居然没有投降叛军从乱,而且在叛军作乱的这段时间里,一直守卫着象山地区,并没有被叛军攻占。
  商毅见报之后,也不禁对昌国卫大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卫所还能够守卫住地方,确实是不容易。也说明这个卫的指挥使一点有些本事。另外商毅还知道,昌国卫是一个海防卫,应该有一些战船水兵,即然是在浙江立足,商毅早就有建立一支海军的计划,因此也打算在最近到昌国卫去视查一下。
  因为现在朝廷还没有给商毅收复的地方派下州府的地方官员,因此所有收复的地方暂时都由商家军接管,当然商毅也知道,大明朝廷早己经被李自成弄得焦头烂额了,现在那还顾得这些事情,那么现在自己以经在实际占领了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绍兴府、宁波府五处州府。由于商家军的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因此所倒之处,也受当地百姓居民的一致称赞,地方秩序也都很快稳定下来。
  商毅也正式派人到山东青州,让叶瑶瑱组织带领留守在穆陵关里,自己手下的一应行政管理人员,全部都赶到杭州来,准备全面接手,浙江等地的管理事务。不过还是留下一团和其他预备队在穆陵关驻守。当然要等到他们赶到杭州来,至少也是一个月以后的事情,在这段时间里,自己有必要先做好一个未来的规刬,同时也要做一些相应的淮备工作。
  其实早在山东的时俟,商毅对于未来,一直都在不少想法,只是在没有确定一块俱体的根据地时,都只能是一些零散的片断,不成系统。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未来的发展计划。
  因此在连续几个晚上,商毅都在认真的思考着未来。同时也铺下纸笔,做好了各种记录和一些突发的构想。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明朝的灭亡基本上己经是铁板钉钉的事情,而且俱体时间估计也不会和另一时空里有多大的变化,那么吴三桂的倒戈和清军入关,也应该会如期发生,而南明福王政权的建立,也不会有所改变,当然,如果历史出现一些偏差,也不是不可能,但这些都是不可预料的事情,因此商毅对未来两年的计划,都是依据这些历史发展而制定。等出现偏差之后,再作调整。
  首先要确定的是,自己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究竟是建立一个自己的王朝,还是扶助一个可以扶助眀室皇帝,或者是割据一方,事实上这连商毅自己都还不清楚。这主要是因为前一段时间立足尚未稳,也来不及思考这个问题,但现在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了。
  在商毅看来,当然能够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大一统王朝当然是最好,但这个目标也未免太过宏大而遥远,而且其中还不知会有多少变化,最多是能当最终目标,而不是眼下的方向。而扶助一个明室皇帝显然也是不可能。因为商毅对中国古代的帝王十分清楚,都是可以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主,好一点遇到宋太祖那样,来个杯酒释兵权,算是运气好了。如果倒霉,撞上了朱元璋那种货,只怕是死路一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这十八个字,以经总结得够精避了。商毅可不想落得这样的结果。
  因此商毅最后在纸上写下:在清军入关之后的一定时间内,可以依附于明室,或者和某个明室的皇帝合作,而且在名议上可以保持臣属关纟,一同对抗清军,但始终要保持自己集团的独立性,始终掌握一支属于自己集团的军队和地盘,并且不受其他势力的影响和支配的情况下,扩大自己集团的势力范围,注意扩大自己集团的影响力,等一切客观条件成熟之后,不排除建立自己的王朝。
  划上句号之后,商毅又看了两遍,再后面又加上:在抗击清军的战斗中,始终注意保持自己集团开明、公证、清廉、效率、亲民、纪律的形像,尽量不参与党争,不参与明室的皇帝的内斗,首先以中下层百姓为主要争取对像;其次是抓住沿海地区的商人,手工业者,和了解海外世界的开明人士;并力争得到传统学者中,思想较为开明者的支持。
  写完之后,商毅这才觉得十分满意。中国始终还是一个农业国,没有广大农民的支持,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做好。而商人,手工业者,和了解海外和世界的人士代表着这个时代的生产力的发现方向,当然不能放过。只有传统学者其实是商毅最烦的一类人,除了像王夫之这类少数的开明者之外,其他的大多数人自视甚高,实际却没多大本事,还以毎毎以道德者自居。反正商毅也看透了,如果真是思想开明,到时候自然会分辩出谁优谁劣,如果抱定了为明室尽忠,自己也不想多费力气,至于其他属墙头草的,就更不用管了,只要自己的势成,当然就会趋之若鹜一样倒向自己。
  那么这一段文字,将做为自己在未来几年内的行动准则了。
  总则确定下来之后,商毅又换了一张纸,开始制定俱体的计划。
  按历史的进程,明年也就是祟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中旬左右,李自成将攻入北京,灭亡大明朝;四月底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撤离北京;五月南明福王政权建立;六月清军开始攻占河北、山西、山东等北方地区。然后一直到第二年二三月间,才开始挥兵南下,于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攻破南京,灭亡南明福王政权。也就是说,留给商毅的准备时间,大体就是今年剩下的这两个多月和明年一年的时间。
  因此商毅首先在纸上写下了三个时间点,今年、祟祯十七年六月、崇祯十七年十二月三个时间点。那么大体的准备工作,将分为这三个阶段完成。同时在毎个阶段,又分为军事和内政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在今年结束之前,军事上要进一步扩充军队,现在商家军有五个正式团,两个特种营,另外在山东和浙江地区还新编制了九个新营,可以算为两个团,还有相当一部份预备军。
  那么在最后两个多月里,要将全军扩大到八到九个正式团,适当可以编一二个师,两个特种营,也都要升级为正式团的编制。而扩制兵力的来源,主要还是预备军、辅军和原明朝的官军中选拔。另外可以根据昌国卫的俱体情况,开始筹备组建海军。
  同时在杭州地区建立起兵工厂,实行所有武器自产化。并可以开始考虑造船项目。
  在内政上,要稳定对目前所占的五个府的统制,建立以杭州为核心,基本建全的行政机构。并且开始寻找可以増加自己财政收入的途径。
  在第二阶段。全军将正式组建师的编制,计划组建四到五个师的兵力。在山东战区的军事重心由穆陵关转移到登州,居民、兵工厂、作坊全都搬迁到登州。而穆陵关将作为一个粹军事要塞,可以设立一个独立团守卫。登州保证有一个师的兵力驻守。
  在抵抗清军战斗的山东战区,将以登州为核心,穆陵关为辅助,注意联合山东地区的其他义军、明军共同对抗清军。并在自愿的基础上,努力收编他们,扩大自已的力量。
  而在浙江一线,各兵工厂都要开始运作,达到月产火炮四十至五十门,火枪五百至六百的水平。同时海军开始正式成军,造船计划开始施行,并建立登州与杭州的海上连系路线,保障山东一线的后勤供应。
  内政方面,在浙江建立稳固的统治,可以适当扩展到周边地区,并且开始进行清仗土地,打击豪强势力,争取得到农民的支持。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在一二个村庄试点,开始着手建立农村基层管理基础。
  开避几条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可以适当建立海外贸易,并加强战略物资的储备。建立学校,陪养人材。
  在第三阶段。全军将组建六到八个师的兵力。在山东地区将保持二到三个师的兵力,并立足于山东登州,并分布形响莱州、青州等地区,形成山东抗清的斗争区域。
  而在浙江一线,并且根据当时的南明朝廷情况,做好迎战清军南下的准备,海军形成初步的战斗力,可以实行近海的远航作战能力,不仅要保障山东一线的后勤供应,而且还可以适当主动出击,支持山东的战斗。
  各兵工厂达到月产火炮一百门以上,火枪一千支以上的水平,以达到战争的需要。
  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可以开始考虑,占领台弯的计划。
  内政方面,进一步加强第二阶段的结果。为清军南下作好各种物资储备准备。
  第二卷 落日篇 第一一二章 合作计划
  计划写完之后,商毅又反复看了几遍,也觉得比较满意了。当然这份计划现在只能自己一个人看到,还不能告诉别人,因此要小心的收藏起来。可惜自己的电脑留在穆陵关,由叶瑶瑱保管着,否则可以输到电脑里面保存,这样就谁也发现不了了。
  第二天一早,有人来通报,说是林之洋要求见商毅。
  商毅得知以后,立刻让人请他们进来,而且自己也来到屋檐下等候。见了商毅之后,林之洋也颇为感动,像商毅这么年轻又没有多少官架的官员实在可不多,何况现在的商毅在浙江省来说,绝对是炙手可热的人物,还能够保持这么平易的作风,确实是很难得。
  商毅把林之洋让进厅堂里落座,林之洋这才又向商毅拱了拱手,道:“商将军这次收复了杭州,平定了浙江的叛乱。实在是我等浙人之福,在下也是托将军之福,终于可以重返杭州的老宅了。实在是要多谢将军了。”
  商毅道:“林先生太过奖了,朝廷即然任命我为浙江总兵,那么保境卫民便是我应尽之责,又何必称谢。”
  林之洋接着从袖口里取出了一张纸来,递给了商毅,道:“这是大人托我购买的货物,请大人过目。”
  商毅接过来一看,只见写着米二万石,生铁三万斤,硫磺二千斤、各类药材三千斤,水银二十斤。共计白银八万五千两。等商毅看完之后,林之洋又道:“这批货物将在三天之后,运到杭州,请大人到时派人查收。”
  商毅也点了点头,心里想着,林之洋办事到是很有效率,这么快就把第一批物资送来了,道:“好,我这就让人准备银两。”
  林之洋忙道:“大人,不必着急,货还没有送到。”
  商毅笑道:“不过就是二三天的时间吧,早一点晚一点又有什么关系,总之林先生办事我完全可以放心。”
  林之洋又客气了几句,又道:“上次大人不是说过,想做丝绸生意,现在浙江的叛乱以经平息了,不知大人是怎样考虑的?”
  商毅心里想,平息了浙江的叛乱之后,自已的身价果然就不同了,林之洋也主动来寻求和自己合作的意向了,当然这里面还有孙传庭惨败的因素。
  原来这时别说孙传庭在郏县惨败,就连潼关失守的消息都以经传到了南方,林之洋和李格非经过了仔细的分析认为,尽管目前孙传庭还是生死未卜,但有见识眼光的人都知道,其实到了这一步,孙传庭是死是活以经无关紧要了,因为军队都打光了,就算孙传庭还活着,也不能力挽狂澜了。而大明王朝将要发生巨烈的变化,亡国也不是不可能,就算不亡国,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量也将大为下降。
  因此在这个时候,像商毅这样手握兵权的地方实力大将自然也就行情上涨。而在南下之后,商家军以经在南方建立起良好的声望,而且他又是浙江总兵,可以说是名正言顺在浙江驻守。无论从那一方面来看,至少在一定的时间内,商毅显然以经是江浙一带最有权势的人了。
  如果大明因此而亡国,商毅至少也有能力立足于江南称王。就算大明王朝不亡,以后朝廷恐怕也要看他的脸色行事,起码也是割据一方的藩镇。插手丝绸生意,自然就不再话下了。
  另外李格非甚致还认为,商毅这么年轻,就能有现在的成就,而且他的见识、阅历都远超于一般,那么在乱世之中,恐怕前途未可限量。因此就应尽快抓住时机,和商毅加强合做,甚致是投靠到商毅的阵营中来,却么以后商毅每有一步发展,林之洋和李格非都可以跟着水涨船高了,因此林之洋也主动向商毅提了出来合做。
  商毅对此,自然也是心知肚明,不过他现在也需要林之洋、李格非这样的商人,进行深入的合作,由其是李格非。虽然商毅只和他见过一面,但却敏锐的发现,他是这个时代少有的了解世界的中国人,正是自己最需要的伙伴。无论自己最终能够达到那一步,但都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使中国走向世界,积极参与世界竟争。
  现在既然林之洋主要提出来,自然是再好也不过了,因此商毅道:“那么我也不瞒先生,我想开一间织造坊,收购生丝,直接加工织造丝绸,然后再转买到海外去。”
  林之洋也不禁大感诧意,他原来还以为商毅是打算经营丝稠的买卖,也就是低价收入,转手买出,这样周期短,来钱快,风险小,而且利润大。经营也十分简单,几乎所有的生意人都会选择这种经营方式。却没想到商毅会选择自己生产丝绸。尽管这样做可以自己控制货源,取得更大的利润,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前期投资会增加,风险自然也会增加。
  商毅当然看出了林之洋的疑惑,心里也不禁苦笑,其实这就是观念的问题了。
  在中国古代,一惯都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被后世许多人认为,这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然而这里面的深层原因,却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商人和手工业生产是完全脱离的。商人获利的方式无非就是将甲地的物产运到乙地贩买,赚取其中的差价,说白了是长途贩子。至于商品的生产,则几乎与商人完全无关,基本是以家庭手工业,或是小手工作坊来完成。
  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仅靠家庭手工业和小手工作坊,也就能够为商人提供足够的商品,而且中国的商品在海外历来竞争力强,一直不愁销路,商人也没有必要去从事生产,寻求改良生产的方法。在宋明时期的中国的海外贸易繁荣,实际上就是靠着内陆地区数以十万计的家庭手工业者和小手工作坊在支撑着。
  而这样的结果却造成了尽管中国的对外贸发达,商品竞争力强,但商业行为却不断没有突破小农经济,把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提到一个新阶段的能力,相反还俱有破坏和摧毁小农经济的作用,因为商人赚到钱之后无非就是做两件事情,一是买地放租,二是放高利贷,而不是用来扩大生产,提高技术,结果只会造成土地兼并和对小农的严重剥削,还有就是对手工业者的压价。
  当然如果在这个时候,朝廷能够采取积极的政策,有意引导和扶植手工业扩大生产规模,当然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只可惜历代的朝廷选择的都是简单、粗暴的禁商、限商的政策。结果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是禁商,社会生产越得不到发展,而社会生产越得不到发展,就越是禁商。这也是中国为什么未能在近代产生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么现在商毅就决定,自己来试验一下,生产销售一体化。也算是作一个偿试,反正现在自己手头上的资金充足,而且中国的丝绸也一向不愁销路。
  当然这些理由还没法对林之洋说,商毅只好道:“现在丝绸和生丝的海外贸易几乎都被郑芝龙陇断,我暂时还无法在海外和他竞争,因此现在只能控制源头做起,海外这一头暂时先让给他做,反正郑芝龙总是要买丝绸和生丝的,从别人手上买和从我们手上买,都是一样。一但我们控制了大宗的货源,还可以以此为条件,和郑芝龙交涉,然后共同开创海外贸易这一块。”
  当然商毅所说的这些也是实情,现在中国沿海几乎就是郑芝龙一手庶天,任何中国船只,想要到海外经商,都必须插上郑氏的旗号,像郑芝龙交纳保护费,方才可以平安出海。包括林之洋和李格非的出海船只,同样也是如此。商毅虽然对海军和海外贸易有一揽子的规划,但现在手头上一条船都没有,那什么去郑芝龙竞争,因此现在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先控制陆地上的生产,再慢慢走向海洋。
  林之洋听了之后,也觉得商毅说的有道理,他原来还怕商毅年轻气盛,要和郑芝龙一争高下,现在看来,商毅确实是一个有头脑而且计划周密的人,同时他也不禁想起李格非对商毅的评价,“在乱世之中,前途未可限量”,似然也觉得,这个评价确定不错。现在看来,这个乱世几乎是要来临了,那么商毅究竟能做到那一步呢?
  尽管李格非并没有直言,但林之洋和他相交了近三十年,那还不明白他的意思,商毅是不是真能走到那一步呢?林之洋忽然打了个寒蝉,也不敢再想下去,于是又道:“那么大人打算怎样来做呢?”
  商毅道:“这还要请林先生帮忙,先在苏州买下几个丝织坊,这样就有了工人和织机,并且租一个较大场地,我手上还有一万多斤生丝,可以马上开工,即使是人不满也没关纟,以后可以慢慢扩张。”
  林之洋点点头道:“好,这些就包在我身上,只是大人是想一个人做,还是联合其他人一起来做。”
  商毅笑了一笑道:“如果林先生和李先生都有意参与,我自然是欢迎,如果两位无意于此,那么我就一个人来做,不过日还请你们多多帮忙。”
  林之洋也笑道:“赚钱的事情,谁不愿意做,我可以代格非做主,愿与大人共进退。”
  第二卷 落日篇 第一一三章 兵工厂和印刷作坊(上)
  商毅不禁大笑起来,他当然听得出,林之洋这是一语双关,这是正式表示,他打算完全投靠自己一边来。因此也道:“林先生太客气了,天下这么大,生意靠一个人那里做得完呢?有事大家一起做,有钱大家一起赚,这有何乐而不为呢?”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都大笑起来。
  林之洋又道:“下个月初六,是家父六十六多的寿诞之日,正值浙江叛乱平定,家父重返杭州故居,因此也想借这个机会热闹一下,请来一些客人,还请大人届时赏脸光临寒舍。”
  商毅点点头,知道这一方面是林之洋像自己示好,另一方面恐怕是打算借这个机会,像林家的其他人宣布,他和自己结盟的信号。当然这对自己来说,也没有坏处,因为林家是江南富豪之家,那么届时前来赴约的人必定不少,而且多是杭州府本地的乡绅仕族。自己也可以借这个机会,向他们显示自己现在是浙江的实权人物,连林之洋这样的巨商也向自己投诚过来。
  因此商毅也点了点头,道:“如果林先生不嫌我打扰,到时候我一定赴约而往。”
  林之洋笑道:“大人这是说那里话,大人肯赏光赴约,必使家父的寿宴生辉。下月初六那一天,在下就等着大人光临寒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