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历史军事>三国之苍生至上> 第004节还是后世好

第004节还是后世好

  一个三周岁不到的小孩文理通畅、语句完整、吐词清楚地开口说话,并且拥有成年人的思维,可以与人进行对话交流,还自称是紫微星下凡转世托生,这事如果放在科学水平高度发达的后世,肯定没几个人会相信,但放在眼下这种科学水平十分落后的时代,却可以让人深信不疑,尤其在亲眼看到、亲眼听到后,更是死心塌地地相信。后世人是不会轻易相信“神迹”的,但古代人却非常容易相信“神迹”,原因很简单:后世科学发达,绝大多数后世人都拥有科学世界观,认为任何“怪事”都可以用科学进行解释,不会轻易接受“违反科学和常理的怪事”,但古代科学不发达,绝大多数古代人都深信不疑世上存在神仙,如果出现“违反科学和常理的怪事”,他们会非常容易相信和接受这就是“神仙显灵”,因此,在后世装神弄鬼会被扭送进派出所,在古代装神弄鬼则会让无数人相信和接受。正准备发动黄巾起义的张角就是现成的例子。张角可以吹嘘他是“活神仙”,孔明为何不能自称“他是紫微星下凡”?更何况,孔明“不到三周岁就能像成年人那样说话”是铁证如山地证明他所言非虚的“证据”。
  陈氏浑身剧烈地颤抖着,不是因为害怕、恐惧、慌张,而是因为激动,能够生下一个“紫微星下凡转世托生的孩子”,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作为孩子生母的她感到激动、骄傲、自豪、荣幸的呢?在古代华夏,某人“如果长得不像正常人”,就会被视为“不是凡夫俗子”,比如,刘备长得“双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孙权长得“紫髯碧眼”,孔明“双目四瞳”。
  “我就知道我的明儿不是凡夫俗子……”陈氏激动得心花怒放地看着孔明,满眼都是泪花。
  “母亲……”孔明笑了笑,“我要开始履行苍天赋予我的‘匡扶社稷、拯救苍生’职责了。”
  “明儿,你……你要做什么?”陈氏泪花闪闪地道。
  “去洛阳找父亲,顺便去几个地方。”孔明说道,“事不宜迟,收拾收拾,我们马上就走,不要惊动家里的亲戚,也不要跟他们说我的事,就说您想念父亲了,带着我们去洛阳找父亲。”
  “好、好……”陈氏连连点头,她回首看向那个还在发愣的丫鬟,“兰儿,去叫大家收拾东西,还有,少公子会说话以及少公子是‘紫微星下凡转世托生’的事情不要说出去,另外,把霸候给我唤过来。”
  “知……知道了……”那个名叫兰儿的丫鬟连忙快步出去,一边迈步一边不断地回头看孔明。
  陈氏开始手脚麻利同时微微发抖地收拾这个屋子里的东西,孔明端起碗勺,大口大口地吃着面糊糊,吃得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新生儿在出生几天后就有了比较灵敏的味觉,孔明此时当然尝得出食物的滋味,正因如此,他吃东西才感到痛苦,因为汉末的食物跟后世真的没法比,主食、配菜、作料、佐料、调料、厨具、烹饪技术……跟后世相比完全就是天壤之别,除了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出行、娱乐……各方面跟后世相比同样无不完全就是天壤之别。
  先说吃的方面:别的不说了,光是吃饭的“顿数”就跟后世存在不同,后世是一日三餐,此时的普通人是一日二餐,贵族才一日三餐,皇帝则一日四餐。说完“吃饭顿数”说“粮食作物”,后世有三大世界性粮食作物,即玉米、小麦、水稻,此时是没有玉米的,玉米要到明朝才传入华夏,因为玉米不是华夏本土农作物,同理还有土豆、番薯等,华夏此时都没有,要等到一千几百年后才传入华夏,华夏此时的粮食作物是“五谷”,即麦、稻、黍、稷、菽,先前,麻也属于五谷,但因为有了新的粮食作物取代了它,加上它不太好吃却可以做成衣服,所以,它不再是食物了,而是成了做衣服的材料。此时的华夏人吃的主食主要是麦子、大米、小米、菰米、大豆、黄米,食用方式主要是把主食和蔬菜、肉一起熬,熬成“羹”;至于肉,此时是很少吃到牛肉马肉的,因为牛马都是重要的牲畜,不能随意宰杀,狗肉、鸡肉、鱼肉最为普遍,猪肉不是太普遍,因为狗、鸡好养,鱼野生,猪不太好养,所以,刘邦爱吃狗肉,樊哙是杀狗的,张飞杀猪能发财。普通人很少能吃上肉,普通人吃的是粟饭、酱菜、大酱汤。
  虽然不能跟后世人相比,但跟秦朝人相比,汉朝人在吃饭这件事上可以说是幸福太多了,因为有一位伟大的汉朝人叫张骞,他出使西域的壮举,给华夏带来大批华夏本土没有的食物、香料等,只要名字里带个“胡”字的食物基本上都是汉朝从国外被引入华夏的,比如胡萝卜、胡椒、胡麻、胡桃(核桃)、胡豆(蚕豆)、胡瓜(黄瓜)、胡蒜(大蒜)、胡荽(香菜)等等,还有甜瓜、西瓜、绿豆、大葱、葡萄、石榴、芝麻、苜蓿、藏红花等等……然而,跟后世相比,汉朝的食物还是没办法比的,举几个例子:没有面条和西瓜(宋朝才有),没有番茄、苹果、花生(清朝才有),没有馒头和包子(要等诸葛亮南征时发明),没有辣椒和菜油(明朝才有),没有茄子(晋朝才有),没有孜然(唐朝才有)……没有铁锅!是的!铁锅要到宋朝才被发明出来!所以,汉朝只有釜、鼎、镬,没有锅,不存在炒菜!烹饪方式只有煮、烤、蒸等几样。
  再说喝的方面:华夏传统饮料当仁不让是“茶”,然而,在此时的汉末,茶叶虽然已经被种植,但因为产量很低,种植技术也很原始,所以,只有王公贵族才喝得上茶,寻常百姓想都别想了,在此时请人喝茶等同于在后世请人喝八二年的拉菲;有酒,但度数很低,一般不超过20度,跟后世的啤酒差不多,这是因为不存在蒸馏技术,直到宋朝末年,蒸馏技术才被传入华夏,在此之前,好汉们豪爽无比地“大碗喝酒”甚至“大坛喝酒”,但在此之后,好汉们纷纷“原形毕露”,只能小杯小杯地喝酒了。除了很少见的茶和度数很低的酒,还有十分原始的米汁和果汁。总体而言,喝的方面跟吃的方面一样,都是完全不能跟后世相比的;
  接着说穿的方面:首先就是——没有棉花!棉花的原产地在印度和阿拉伯,直到南北朝才被传入华夏。华夏人此时的衣物材料主要是“华夏的招牌”丝绸、麻布、动物皮毛,因此,养蚕、种植桑麻是华夏人此时农业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王公贵族、达官贵人才穿得起丝绸,普通老百姓只能穿麻布甚至兽皮(兽皮主要是少数民族穿),舒服保暖程度可想而知;
  最后说交通出行方面:肯定没有飞机、火车、汽车、轮船,只有马、马车、牛车、驴车、骡车、木船、两条腿;
  至于娱乐方面,更是没必要说了:没有网络,没有电脑,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电子产品,没有游戏机……基本上什么都没有。
  “唉!还是生活在高度发达的后世文明时代好啊!”孔明一边艰难地吞咽着面糊糊一边在心里大发感慨。
  “夫人!您找我?”在一串沉重有力的脚步声中,一个满面虬须、膀大腰圆、孔武有力、三十多岁的彪形大汉从外面走到屋子门口。
  “嗯,霸候啊,去收拾你的东西,我们要走了。”陈氏吩咐道。
  “夫人,我们去哪里?”大汉十分吃惊。
  “去洛阳找老爷。”
  “夫人,为什么好端端地要去洛阳找老爷?老爷当初不是交代……”大汉愈发地感到困惑。
  陈氏走到大汉跟前,低声地对大汉说了一番话,简单地叙述了一下孔明的情况。
  大汉听得瞪大眼、张大嘴,他先是诧异不已,随即激动不已:“好!好!老爷果然所言不虚!少公子他……天呐!太好了!太好了!”他满面红光、喜形于色地看向孔明,满眼崇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