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历史军事>戏精打脸日常> 戏精打脸日常 第54节

戏精打脸日常 第54节

  “喳!”
  赚钱已经来不及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大臣们还钱。
  从太宗开国伊始,朝臣们就有向国库借钱的习惯,如今历经九位帝王,有的世家甚至已经了借了上百万两之多,每家借的钱银加起来甚至比鼎盛时期的国库还要富有,催债也就势在必行。
  而这个催债的人,地位低了还不行,叶秋于是就想到了庆王。
  也不知是否因为先祖杀戮过重的缘故,虹朝自开国以来就子嗣不丰,到了叶秋这一代,除了他更是只有两个公主,他倒是有三个皇子,已经算得上是子嗣昌盛了,庆王是他爷爷的亲兄弟,按辈分来说,叶秋要喊声叔爷爷。
  庆王虽然领着闲职,但是他辈分高,地位也高,在京的,也就他这么一个亲王,一向地位超脱,让他去催债,那是不能再合适了。
  听完叶秋的要求,庆王一脸呆愣,他就想不明白了,他这个好侄孙怎么就给他安排了这么一个得罪人的差事呢!还别说,这差事除了他,真没有更好的人选了。
  他本是不乐意的,但看侄孙一脸可怜兮兮的样子,想到他好不容易想做点实事,他这个做叔爷爷的不支持还能有谁支持呢?
  罢了,罢了,侄孙也没说将债务全讨回来,能讨回一半他也算完成圣命了。
  相比庆王爷的苦瓜脸,章尚书则是一脸喜意了,国库空虚,他这个尚书也不好做,尤其他抢了萧复的位置,萧丞相正码足了劲儿准备给他找茬呢!这个今天打仗要钱,明天那个受灾要钱,他去哪里弄钱?这下好了,他总算不用担心没钱了。
  不仅如此,第二天叶秋又给庆王安排了一个好帮手,这个人就是萧齐,如今萧复受挫,萧齐正码足了劲儿往上奔,有他在,对于外人来说就等于是萧老贼在支持他,而他,为了争取功劳,必定不遗余力,说不定还催促着自家第一个还债呢!
  叶秋猜的没错,萧齐却是确实准备第一个就拿自家开刀,别人都说他蠢,但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自家还债,肯定是拿公账还呗,大哥是嫡长子,整个萧家以后都是他的,和他有什么相干?既然这样,还不如拿大哥的钱成就自己的前程。
  看着萧柏然阴沉的脸色,萧齐理直气壮的道:“父亲,您就别固执了,陛下都派出了庆王收债,这债务肯定是赖不掉的,您还不如早点拿出去,不仅儿子面前有光,说不定还能抵消陛下这段时间对我们家的不好的印象呢!”
  第109章 无情帝王
  “你这个孽子。”萧柏然瞪着一双老眼,气得都快说不出话来了,他一直觉得二儿子虽然不聪明,但胜在老实,他从没想到自己瞧不上眼的儿子有一天会这样逼迫自己。
  让他三天之内还清所有欠款,这怎么可能?
  萧家是从他这辈开始发家的,底蕴并不深,虽说家里出了一位太后、一位贵妃,但宫里的赏赐又不能变卖成钱财,反倒是早些年太后省亲花费了不少,这些年下来,欠下国库的银钱已有百万之巨,虽说下面的人每年都有孝敬的银钱,但他花费出去打点的同样不少,他如何能拿出上百万两银子?
  但是偏偏二儿子不体谅他的艰辛,非要他拿出全部的欠款,想到这里,萧柏然不由得暗暗咒骂叶秋,就是庆王亲自前来,他也能耍耍赖,可偏偏要账的是他这个怎么也说不通的儿子。
  “父亲,我知道您从小就不喜我,但我这做的是陛下交待的正事,您难道就这么狠心看着我走投无路吗?”萧齐生气的质问。
  “陛下是让你去胁从庆王,你怎么就这么死心眼非要自家先还债?而且,家里也没那么多钱拿出来。”萧柏然不耐烦的道。
  “父亲,您是丞相,您不先还款哪个大臣敢先还?如果连您都不支持儿子的工作,那今后又有哪个朝臣能看得起儿子?还是说您真的一点都不在乎儿子?”萧齐虽然没有他大哥聪明,但老实人也有老实人的优点,那就是不怕得罪人,什么事敢于面对。
  反正他父亲向来瞧不起他,他早就习惯了,既然父亲不为他的前程着想,那他就只能靠自己了,反正还债的钱也是走公账,就算以后分家,他也分不了多少,他又何必在乎这么多、
  “我说了,没那么多钱。”萧柏然发现自己和小儿子解释不通,干脆不说。
  萧齐却不在意的道:“父亲,每年底下孝敬您那么多钱您以为儿子不知道吗?还有大哥,他当了五年的江西巡抚,我不信他没捞油水。”
  “你这是在威胁我?”萧柏然一双锋利的眼睛死死的盯着萧齐,气得手都抖了。
  萧齐被萧柏然这个样子吓的后退了一步,但是很快他就做好心里建设,看吧,父亲只会这样吼他,如果是大哥父亲肯定舍不得的。
  萧齐失望的看着自己父亲,赌气道:“父亲,我不管您说什么,这个债您和大哥必须得还,不然您也知道的,我这个人脑子向来不聪明,到时候做出什么事您可别怪我。”说完,他“砰”地一声关上了书房的门,有些落荒而逃的走了出去。
  其实萧齐根本没这么大胆子将萧家的事抖出去,而且这些事萧柏然和萧复也都一直有意无意的瞒着他,他知道的也少,但是萧柏然今天气得狠了,根本没发现他的心虚。
  萧齐这个儿子在他眼里虽然有些眼高手低,但一直被他压着,还算老实,但是他没想到,有朝一日他会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升迁的机会来逼迫他这个父亲。
  萧柏然一个人在书房待了一下午,待得久了,有些事也就慢慢多了些想法。
  他是丞相,又是圣上的亲外公,自圣上继任的这一年多以来,圣上信任,大臣们追捧,他难免有些自持其高,圣上追讨国债这件事没有第一时间与他商讨,反而交给了比他地位更高、资历更深的庆王,是不是对他有了什么想法?
  而且圣上还将胁从追债的工作交给了他的小儿子,是不是也是要让他第一个还债的意思呢?毕竟他是丞相,他的态度也就影响了下面大部分人的态度。
  这么一想,萧柏然瞬间吓出一身冷汗,他立马找自己大儿子回来商量这件事,却不知道萧齐知道后越发肯定了他的偏心,更加坚决的要做好这件事为自己谋前程。
  三天后,萧柏然决定归还欠款了,但却只还了一半,一来,他要是全还了,那别人肯定会猜测他银钱的来源,他只是一个丞相,就算身上还有一个爵位,每年的俸禄也不过三四千两银子,哪来的钱还债?自然就有了贪污的嫌疑,现在还一半,加上祖产、亡妻的嫁妆和大儿子的俸禄等,好歹也能圆一下。
  这二来,他要是全还了,那些比他职位低的大臣们不也得全部换?这样一来,别人肯定对他不满,这些年打点的人情也就全坏了。
  不过就算只还了一半,庆王也笑眯眯的收了,丞相都还了债,接下来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催债这件事关键得看收债人是谁,庆王是谁?圣上都得恭恭敬敬的喊他一声叔爷爷,他亲自上门,哪个敢闭门不见?
  就是有个别称病的,庆王上报后,叶秋正好将那些个人的公务安排给自己人,装病的都成了空架子,这下子,那些人都急了,也不病了,还钱比谁都积极。
  浩浩荡荡的催债行动,从开始到结束也只经历了一个半月,这一个月半的时间,国库收上来的银钱足有上千万两之巨,没看到那素来黑脸的章尚书这些天都笑眯眯的嘛。
  庆王功成身退,他本就是超品亲王,已经封无可封了,叶秋便赏了他一个温泉庄子,至于起了关键作用的萧齐,则从礼部侍郎平迁了户部侍郎,虽是平迁,但谁都知道户部侍郎可是个实缺,比礼部侍郎这个闲职要好多了。
  接圣旨的这一天,萧齐高兴急了,越发坚定了跟着叶秋干的决心。
  萧柏然这时候也不知道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了,千方百计的想让大儿子当户部尚书,没想成却成了一个修书的内阁学士,而自己一向瞧不上眼的小儿子,却离他的目标越来越近。
  他发现自己是越来越看不懂圣上这个亲外孙了,说他打压萧家吧,萧家三父子都身居高位,只是大儿子是个闲职而已,说他看中萧家吧,近来也不像以往那样事无巨细的和他商量了,可是还没等他想明白,叶秋这边又来了大动作,彻底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第110章 无情帝王
  前世,虹朝之所以如此快速的亡国,不仅是是他决策的失误,是因为虹朝国力衰退的原因。
  虹朝建国已有一百五十年,经历了破败到鼎盛再到如今的衰退,虽然京都繁华,但这些年来各地灾祸不断,国库又不充裕,在加上各地官员层层剥削,到达灾民手里的钱粮根本不足以温饱,这就导致了他们变卖田产卖身为奴。
  这样一来,税收缩水,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奴农越来越多,地主越来越富,国库也越来越空虚,改革势在必行。
  叶秋起草了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一,鼓励开垦荒地,前三年免除赋税,五年内赋税减半;第二,地主所持土地不得超过十顷,佃农不得超过二十户;第三,除百姓迁移和无力丧葬的,田地不可随意买卖;第四,鼓励寡妇再嫁,准许设立女户,女户和男户赋税等同;第五,和尚、道士、尼姑赋税等同农户。
  同时,叶秋还对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和公邂田进行了规定,有爵位的贵族从亲王到公候伯子男,受永业田从一百顷递降至五顷,官员从一品到九品,受永业田从六十顷递降至二顷,永业田不得买卖,此外,公邂田将做地方官的俸禄补充,这种田地收归国有。
  叶秋只列好了大纲,具体实施细节还需要萧丞相和六部的人商量,实施的权利也具数交与了萧柏然。
  萧柏然接了圣旨,彻底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土地改革无疑是对贵族官僚的巨大冲击,他操作起来必定是阻扰重重,可他要是不做,那他就在叶秋这里失去了信任,这个丞相也不用做了。
  土地改革真正得到实惠的只有国家和农民,贵族、官僚、地主都是受到冲击的对象,规定了田地的数量,就意味着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变卖田产,但大家都在卖,买的人自然就少了,价格也上不去,自然抵制改革。
  再来,贵族和官员的永业田不允许买卖,那么爵位下降和官员乞骸骨之后的永业田自然就收归国有了,又有谁会乐意自家的财产缩水?
  所以说,萧柏然才处处犯难,现在他既不能退,进也难进,但他不知道的是,土地改革还只是开始,叶秋接下来的计划里还有官僚改革、商业改革。
  大朝当日,土地改革这件事果然引起了轩然大波,叶秋这次大胆的给了萧柏然和胁从官员大量的权利,他自己却关起了宫门安心教导起太子来,除却改革的官员,一律不见。
  李烟岚这段时间过上了自嫁人以来最舒适的日子,前朝因为土地的改革的事闹得天翻地覆,也没有人来找她李家的茬了,皇上虽然还是只有初一十五来她宫里,但因为萧贵妃关了禁闭,后宫也没人兴风作浪,至于太后,正一个劲儿的照顾三皇子,也没时间打压她了,最让她高兴的是太子和皇上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了。
  父子两人每日都勤勤恳恳的去练武场修炼锻体术,长期的坚持如今已经看到了效果,叶怀瑾近来的饭量大了不少,个子也在猛窜,叶秋的身体也从之前的羸弱变得线条分明,愈发英气勃发了。
  土地改革的事进展缓慢,叶秋联合萧柏然处置了两个跳的最厉害的人,虽然朝堂动荡,但是民间对于叶秋的声望却达到了顶端,几乎每个农民都在歌功颂德。
  等土地改革进入迅速发展时期的时候,叶秋利用前段时间收上来的债款大肆发展军事,北边匈奴虎视眈眈,南部的倭寇又时常打劫,壮大军队势在必行。
  同时,叶秋给北边的李修李将军发去了一封密函。
  匈奴之所以南侵,一是因为他们首领的野心,二是因为北边耕地少,牧民们粮食不足。
  叶秋的这封密函就是建议李修从内部瓦解他们。
  匈奴的部落不止一个,李修完全可以挑选能说会道的幕僚去和其他的首领密谈,以虹朝的粮食、丝绸换取对方部落的羊毛、马匹,同时接受贸易的部落首领将得到虹朝的受封和支持。
  这样一来,牧民们不用受伤流血就能过一个温暖富足的冬天,首领们的位置也得到了承认,不用每天担心受怕被别的部落吞噬,何乐而不为呢?
  以前不是没有朝臣提出这样的想法,只是历代的皇帝们担心边疆的战士和匈奴勾结才一直没有付出行动,但现在,叶秋给予了李修这个权利,相信要不了几年,经过贸易的往来,有了利益的纠缠,匈奴们就会被他们同化,没有了打仗的欲望。
  如今他们之所以开战,也不过是为了过一个富足的日子罢了,现在有了更便捷的方式,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抢夺呢?
  当圣旨传到边关的时候,李修和幕僚们喜极而泣,他们从这里面看到了希望,尤其当土地改革的消息传到边关后,边疆战士们对叶秋的推崇更盛。
  万事开头难,尤其深入匈奴内部更是危险重重,但是却没有一个战士退却,既然陛下给予了他们信任,他们就必须回报成果。
  土地改革和边关改革齐头并进,匆匆六年的时光便过去了,此时的虹朝已经焕然一新。
  “陛下,听说萧贵妃身体不适,请您过去看看。”甘泉宫的人其实已经来了许久了,顺公公在一旁伺候着,但是却一直等到叶秋停了笔才开口。
  早在五年前,萧丞相的改革出现阻扰时,叶秋便寻了个借口将萧柔放了出来,也是让那些人清楚,萧家并没有失宠。
  但是关了近一年,萧柔却并没有学乖,以前有三皇子做借口,但现在萧太后舍不得放手,萧柔便一直拿自己做筏子,不是今天病了,就是明天心情不好了,非要他去看看才能好。
  也是因为萧柏然这几年一直在忙土地改革的事,叶秋才给她几分面子。
  但现在土地改革的事已经基本落地,萧柏然的官威却越来越大了,他仗着自己立了大功,已经越来越不将群臣贵族们放在眼里了。
  叶秋原本是想利用土地改革这件事既消耗萧柏然的人脉又改革土地,但那两件事都成了,却错估了萧柏然从改革中建立起来的威信。
  他算是大功臣,这样一来,自己也不好动他了。
  第111章 无情帝王
  萧柔现在仗着自己爷爷是大功臣在后宫也越发放肆了,叶秋却不愿意放纵她。
  “有病就请太医,我又不会看病,请我过去有什么用?”
  顺公公这几年也摸清了叶秋的脾气,此时明知道他语气不好,却并不会责罚下人,只是在他看来,也是萧贵妃自己太不识趣了,即便她五次派人来请,陛下也不一定会去一次甘泉宫,她却依旧乐此不疲。
  “喳,奴才这就去回复甘泉宫的人。”
  将下人都屏退后,叶秋却开始琢磨起海运的事来,自打高祖时期起,内忧外患,倭寇猖獗,虹朝便关闭了海运,至今也只开辟了泉城一个港口。
  但即便只有一个港口,因为倭寇时常打劫的原因,出海的人也并不多,至今也无法为虹朝带来可观的税收,现在北疆在贸易往来下已经渐渐平复,土地改革也初见成效,他的下一步目标就是虹朝的海运。
  闭关锁国不是长久之计,海上贸易的利润非常可观,为了虹朝的发展,清除倭寇已经势在必行,到时有了海贸的带动,再推行全国的商业改革就非常容易了。
  心中有了大概的计较之后,叶秋当天便召见了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并给了福建巡抚和两广巡抚发去了一封密函。
  没出一个月,叶秋便颁布了开放港口、清剿倭寇的圣旨,同时,工部的工匠们也去了福建和两广开始大肆的选址兴建港口和船只。
  叶秋的这一动作让京城的贵族们看到了希望,土地改革禁止了地主、贵族兼并土地,这无疑断了他们的财路,可是现在,他们见到了新的来财方式,圣上并没有禁止他们经商。
  游记里曾记载,海外有满地黄金的黄金岛和遍地珍珠的珍珠岛,即便游记里有夸大其成的成分,但是从前朝的商业繁荣来看,海运确实是一个暴利的行业。
  这些日子,已经有好几批闲散的贵族弟子来叶秋这里请旨,即便知道清剿倭寇的行动危险重重,但是他们还是愿意搏一搏,不仅是为了在即将繁华的海运中分一杯羹,更是想要在叶秋这里留一个好印象。
  从叶秋继位的这几年来看,在众人心中,他无疑是一位想做实事的明君,今后必定会在史书上留下浓重的笔墨,而他们这些跟着明君干的臣子们呢,会不会也被后人铭记?
  就是想一想,那些一向以享乐为人身目标的贵族子弟们就热血沸腾,哪个年轻人没有血性?只是以前没人激发他们罢了。
  看到请缨的人越来越多,叶秋心中却有了另外的想法,京城中勋贵子弟众多,这其中自然有优有劣,怎么选拔其中的人才就是关键了。
  叶秋想修建一所官学,不像其他的书院单单用来读书、考试,他要的是更全面的抑或是偏向于哪一科的人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