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科幻未来>日月永在> 第二百五十四章:统一计量体系(上)

第二百五十四章:统一计量体系(上)

  当朱允炆这个皇帝打定主意要发动战争的时候,大明上下唯一能做的只有配合。
  军政分离下的优点在这里就体现出来,大明的战争机器在发动之前,朱允炆压根不需要跟内阁那群文臣们商量这场仗能不能打,应该怎么打之类的废话。
  朱允炆唯一找到内阁商量的,便是在行军路线上涉及到的地方省府应该如何配合这场战争。
  虽然军政分离、但是文武能够合作,这种一体同心的环境,大概是每一个穿越成为皇帝都梦想打造的朝局。
  当然,这场大规模的调兵遣将行为对外说的则是‘草原会猎’。
  毕竟名义上来说,大草原现在就是大明的疆域,哪有自己打自己的道理。
  总得给朱允炆这个皇帝留点脸面不是。
  前脚刚收了人家两年的朝贡,数以万计的牛羊马匹,转过头就派大军去偷袭人家老巢,不好说更不好听,为了在青史上给朱允炆拉一块遮羞布,不得不找了一个会猎巡狩的借口,说军队是去大草原操练马术的。
  这场仗的总指挥官自然还是朱棣,没人比他更熟悉北方的军务,自然由他这个总参谋长挑头先去北平,不过征服大草原这种几千年以来,每一任皇帝都想体验的殊勋,自然少不得朱允炆这个皇帝。
  老规矩,叔侄二人,朱棣先去把局面稳定住,确保绝对安全后,朱允炆过去蹭点功劳,也有可能他连一丁点功劳都蹭不到。
  因为打的旗号本身就不是征服,是狩猎,朱允炆就算过去了,名义上也不过是跑草原北巡罢了。
  其实朱棣的意思是让朱允炆这次跟他一道过去的,行在完全可以落在北平,有宋晟的漠南顶在前面,北平压根算不上最前线。
  而且现在的北平也已经不是洪武三十一年,他朱棣做燕王提调北地时的北平了,现在的北平驻军就是建文三年换防时的京营,他朱棣的大本营里里外外的军队全是铁杆帝党,连着当年他的幕僚家臣,还有几个忠于朱棣的?
  现在谁让朱棣造反他都不可能愿意的。
  朱允炆拒绝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个江西发明水泥的工匠进南京了。
  草原的事有朱棣足够摆平,他现在去也只是添乱,没必要着急,但是水泥牵扯到江西甚至整个大明将来的防汛工作,是国之根本,他不能耽搁。
  “四叔先去,朕随后便北上。”
  洪武门外送了朱棣一程,朱允炆便迫不及待的回转工部有司,现场观看了水泥的研制。
  “冷却速度一般,硬度极好,工艺简单明了并不繁琐,具备大规模生产的基础。”
  在一块刚刚风化的水泥板面前,新任工部尚书,也是江西籍出身的魏均向朱允炆讲解着这块水泥板的内容,后者还煞有介事的抄起一柄小铁锤敲打了两下,震下不少泥斑,但是并没有明显的裂痕。
  朱允炆微微蹙了一下眉头,随后又舒缓开来。
  硬度上比起后世的水泥还有很明显的差距,但对比照眼下大明的土石基础结构的大坝,质量上明显好上几个档次。
  “马上组织一次实验。”
  朱允炆放下锤子,看着魏均:“用这种水泥制造一个小型的河堤,模拟一次泄洪,试一试承受力。”
  “谨遵陛下圣谕。”
  魏均忙在小本本上记下,然后躬身领命。
  “这东西的造价高不高?”
  质量上还算过关,接下来要面临的棘手问题就是造价。
  筑堤修坝不是赚钱的活计,这年代防汛工作都是朝廷一力承担,这些原材料的花销自然是朝廷自费,不仅如此,修堤的匠户工钱也要朝廷来出,是只有投入没有回报的一项工程,一旦成本过高,虽然朝廷一样要咬牙撑下来,但是修筑的速度和效率难免会慢上许多。
  “因为用的原材料随处可见,遍地都是,所以价格上并不高。”
  这个问题被江西工匠,水泥的发明者沈亮忙小心翼翼的回起话来:“一丈长、一尺宽、五尺高的一块,造价大概在一百文钱左右。”
  明初一丈时的度量大概是3.1米,核算下来的话,这么一块水泥板的体积就大概是一点五立方米左右。
  一百文钱,乍一听真不贵,细算一下,朱允炆还是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大家好,我们公众.号每天都会发现金、点币红包,只要关注就可以领取。年末最后一次福利,请大家抓住机会。公众号[书友大本营]
  仅江西一地,不算长江这个庞然大物,单单贯穿江西南北达一千五百里地的赣江,就这种规格的水泥板就需要将近五十万块!
  五千万文,五万两白银。
  但是赣江的堤坝五尺高、一尺厚哪里够用,上高一层,加厚一层,这样一来的成本就要乘四倍。
  二十万两修一条堤坝,赣江的分流,江西境内其他诸如鄱阳湖、信江等水系都要修,这么一算下来,光这些加一起都大概要到五十万两了。
  长江要花多少?
  整个大明只修一个江西段吗?
  自上游端的四川开始修,一路修到南直隶,浩浩荡荡上万里啊!
  长江修完了,还有黄河、大运河!
  而且修堤的匠户工钱也需要开,这么算下来,又是一笔不菲的开销。
  如果按照往年朝廷拨给工部的款项来计算的话,每一年两百到三百万两区间,那么想将整个大明修下来,就需要大概三十年以上了!
  大明的体量放在这里,再小的问题乘以大明的基础盘都会变成一个相当骇人的数字。
  想要十年内完成,全面打好全国的基础,朝廷就需要每年拨款工部一千万两以上的资金,这笔数字,大明眼下拿不出来!
  沈亮只是一个工匠,他的认知无法支撑他考虑到全国,他能看到的只有眼前这么一块小小的水泥板,所以他觉得开销不大,但工部尚书魏均躬耕工部多少年了,自然是一眼看破,当下也是心中悚然。
  “陛下,可以考虑用这水泥跟原始的土石相结合着造,开销最少可以省掉一半。”
  “放屁!”
  这个提议朱允炆连考虑都没考虑,下意识就张嘴斥责道,他这一发火吓得魏均和沈亮下意识跪在地上瑟瑟发抖起来。
  “绝不允许混合建造,全部用这水泥来筑。”
  混合建造,那岂不是朝廷出面盖豆腐渣工程?
  那造它还有什么意义,洪水袭来,自然会先紧着脆弱的地方进行冲击。
  “行了,起来吧。”
  摆摆手,示意两人从地上爬起来,朱允炆又看向魏均:“不过在建造之前,朕打算重新推行一套度量单位出来,方便认知。”
  大明缺少成体系的计量单位,很多地方的计量根本不一样,工部的度量体系堪称是一塌糊涂。
  比如说官方的丈量是三米一,而地方的丈量有的是三米三、三米五,还有是两米八,一丈根本就不是一样的长。
  还有的是按照步来进行测量,一步大约是八十厘米到一米的区间,这里面水分差距那可就没谱了,毕竟步伐这玩意就不存在统一性。
  推行新的计量体系,势在必行。
  好在眼下的大明,其用于度量的量尺已经非常成熟,承宋元制,加上回回留下的数学体系,大明的标准量尺是一尺长,上有非常精细的刻度,即寸、分、厘、毫、丝,其之间的度量进制为十进制。
  统一计量体系首先就要统一量尺的使用规范,废止全国各地的丈量和步量。
  “工部抓紧将这项工艺学会,争取两个月内,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等地要开办起水泥厂并投入生产,其他的问题不用你们操心,朕和内阁来商量。”
  朱允炆转身打算离开,走了两步后陡然想起些什么,扭头说道:“那个沈亮,你研发水泥有功,朕赏你一万两银子,等到水泥投入生产之后,鉴于这项发明对我大明百姓的活计重要性,明年国庆,朕给你授勋。”
  论功行赏,差点把这茬给忘掉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