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历史军事>一寸山河一寸血> 第八百四十六章偃师之争

第八百四十六章偃师之争

  有道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或者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说老实话,曹操对于整个洛阳,乃至京兆的防御,不可谓不严密,甚至可能发生的情况他都考虑了一个遍。
  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千虑的这一失,这个蚁穴竟然只是两个降将。
  在曹操看来,三关不能说固若金汤,但绝对不应该是张扬的突破之处。两个降将他在之前丝毫没看出背叛的可能,更别说,三关中还有一个轩辕关在他
  最为信任的老部下掌控之中。
  但有时候命运就是这样,原本历史中看似强横无匹的袁绍,看似丝毫没有希望获胜的官渡之战,转机不也正是因为许攸这一个降人吗?
  “三关易手,曹贼再难挽回颓势!”
  帮助邓当攻破轩辕关,斩杀吕虔之后,步骘星夜返回伊阙关,面见张扬,进言道:“大王,当务之急,是要趁曹操反应过来之前,迅速拿下偃师,断掉
  曹军从虎牢关退走的道路。骘以为,曹操一定会派重兵拿下偃师,确保退路的通畅,所以大王当早做决断,尽快出兵!”
  张扬沉思半晌,突然问道:“子山以为,何人可镇守三关?”
  步骘没想到张扬会问自己这个问题,略微沉思片刻,道:“启禀大王,臣不通武艺,单独镇守有些吃力,不如由臣、邓当将军镇守轩辕关,凭借关隘险
  要,当无甚问题。大谷关,典韦将军粗中有细,勇武绝伦,当可保无恙。伊阙关有张绣将军和胡车儿将军镇守,加上陆浑关距离不远,可为策应,应当
  也没有什么问题。”
  这个分派,并没有什么问题,步骘有智谋,吕蒙虽然年幼,但灵气十足,邓当统率将士也算合格,再加上轩辕关为三关最险,所以应当没什么问题。
  其实曹军想要退走,如今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从偃师退到虎牢关,然后再从河南尹退往颍川。另一条则是直接走三关,退回颍川。这其中还有一个许昌
  的问题,如果荀彧得知三关已失,无论如何都会派出大军猛攻三关,不论是运送粮草,还是接应曹操撤退,三关都十分重要。
  这一点,不管是曹操还是荀彧,都一定能看出来。
  所以,如今张扬面对的就是分兵的问题,在拿下偃师的同时,还要面对来自颍川的袭击,所以把守三关的人选便十分重要。
  略微沉思片刻,张扬点头道:“既然如此,那便按子山的分派,孤亲自领军去突袭偃师。文远留下掌总,务必给孤守好这三关,千万不能有失,你可明
  白?”
  张辽顿时急了,留他一个刚降之人掌总,这绝对是莫大的信任还有对他能力的认可,但是他留在后方,张扬亲自去冒险,这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大王因臣一言便深入敌后,亲冒矢石,臣无以为报,区区偃师,臣愿率军前往,献于大王!”
  话说的漂亮,没质疑张扬的能力,更没说什么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只谈自己想要立功,但张扬还是从张辽的话中听出了他对自己的担心。
  突袭偃师,尤其是在洛阳十万曹军的眼皮子底下抢食,怎么可能没有风险?毕竟打仗的事,从来没有什么一帆风顺,强横如袁绍、苻坚,尚有官渡与淝
  水之败,如今的晋军虽然抢了个先手,但要说有多么大的优势,那也不见得。
  可对于张扬来说,他征战这十余年,从来没有退却的时候,此时此刻,怎么能允许自己退缩?
  倒不是不信任张辽,甚至只按属性来说,张辽比他自己还强,忠心也无需担心,但如此重要的时刻,张扬若是不能亲自前往的话,始终难以安心。
  “文远莫要再说,此事便这么定了。孤即刻领军出发,三关...军师应当会安排人前来接应,文远可在军师指派的人抵达之后,立刻率军前来偃师与孤
  汇合。”
  这件事,之前商量计策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毕竟哪怕步骘、刘伯温等人再聪明,但谁能完全猜出战事的走势?大多数时候,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聪
  明人则能看到两步、三步,至于走一步看百步的人,张扬没见识过,也觉得根本不可能存在。
  别看张辽归顺张扬的时间并不长,但对自家这位大王说一不二的风格明显已深有体会,知道他平日里虽然很好说话,可一旦做出决定,再想改变的话,
  那可是困难无比,否则,张扬也不可能出现在这三关,亲自来招揽邓当。
  就这样,步骘连夜启程,又赶回了轩辕关。
  张扬则率领着麾下的三千亲卫骑,向着偃师狂奔,在途径大谷关的时候,还没忘记入关叮嘱典韦一番。典韦自然不乐意张扬去冒险,连说的话都和张辽
  差不多,但张扬已经做下的决定却没几个人能够挽回。
  略微休整一番,张扬继续率军踏着漫天的风雪向着偃师狂冲而去。
  偃师在当年诸侯讨并州的时候,经历过一场水灾,虽然过去了不少年,但依稀还是可以辨认出当年的凄惨。
  虽然后来诸葛亮统领京兆的时候,曾经命人修缮城墙,可问题是,当时他的主要精力还是屯田和迁徙民众,毕竟和函谷关、洛阳相比,偃师其实没那么
  重要。
  不过现在嘛...
  张扬率军抵达偃师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正午。
  而此时此刻,赵云已经率军开始攻打洛阳城外的大营,函谷关前后刘伯温、杨七郎、甘宁等人同样打得十分热闹。
  整个京兆乱成一团,可以说处处都有大军正在作战。
  不过偃师却显得一片宁静,偃师县令名叫孟建,表字公威,和之前投靠张扬的石涛石广元一般,孟建孟公威同样是诸葛四友之一。而且他还是年纪最大
  的一个,今年已有三十岁,但却是混得最凄惨的一个。
  四友中诸葛亮不必说,在曹操麾下掌管京兆军政大权,虽然被颍川世家排挤,但有曹操的赏识和郭嘉的推荐,境遇不错。
  第二个徐庶听说在江东也颇受重用,和周瑜为孙策的左膀右臂。
  之前还有一个石涛给他略感安慰,但如今石涛在西域,也就是甘州同样成为了一郡之守,虽然赶不上诸葛亮和徐庶,但同样也是两千石的地方大员。
  唯有他孟建,年纪最大,自问才学也不算差,但蹉跎十余年,才是一个偃师县令。如果没有对比的话,那还能安慰自己一番,但眼看着当年一起读书的
  同窗一个个声名鹊起,孟建心中如何能平?
  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孟建是汝南人,算起来,离颍川也不远,勉强可以算做乡党,唯一的问题是他的出身。他是寒门子弟,否则放着颍川这读书圣地不来,去什么荆州?
  可就是因为寒门出身,孟建一直得不到重用,这个偃师县令还是诸葛亮统领京兆以后照顾老同学,否则如今的他还不知道在哪个偏远之地担任县丞、曹
  缘呢。
  诸葛亮是好意,但孟建却不怎么愿意接受,他是有本事的人,难不成自己当个小小的县令还需要裙带关系吗?
  张扬的大军还没有抵达偃师的时候,孟建就得到了消息。不过他并没有组织人手准备守城,而是返回了家中,询问自己妻子道:“夫人,晋王大军兵锋
  已至,为夫该如何做?”
  孟建的妻子姓蒯,没错,就是荆州蒯越、蒯良兄弟那个蒯家的族女,不过不是什么主支,而是旁支。
  不过这蒯氏识文断字,见识不俗,自孟建成亲之后,遇事便多与这蒯氏商议,这次同样没有例外。
  蒯氏听到孟建的询问,微微一笑,道:“夫君不是常恨怀才不遇,曹丞相麾下乡党之风甚重,就连诸葛孔明都畏首畏尾。夫君蹉跎十年,方才靠着孔明
  提携为一县令,远不如发布求贤令的晋王赏罚分明,用人不拘一格吗?怎么晋王殿下大军将至,夫君反倒问起妾身来?”
  “夫君且放手去做,不论决定如何,妾身都与夫君一起。”
  聪明的女人,蒯氏点出了孟建的心思,但又没有替他做出决定,这番话可是相当漂亮。
  不过孟建犹豫的却不是这些,“夫人所说,我自然知晓,只是晋王大军一到,为夫便投降的话,难免为晋王所看轻,如之奈何?”
  蒯氏虽然对军政之事不算关注,但对偃师的情况也算不得陌生,开口问道:“敢问夫君,偃师城中有多少军卒。”
  “郡县兵...八百。”
  “夫君之长处,可是在行军作战?”
  孟建摇摇头,“行军作战,我与广元不过是略通,远远不及孔明、元直。”
  蒯氏一笑,道:“既然如此,夫君难不成想凭借八百郡县兵硬抗晋王的虎狼之师?说到底,夫君志不在行军作战,既然如此,何必勉力为之?听闻晋王
  量才适用,军政分离,哪怕一开始不重视夫君,但凭夫君的本事,只要公平竞争,何愁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再难,难得过这十年的摸爬滚打,处处被
  人刁难吗?”
  “再者说,晋王识人之明天下皆知,石广元在投靠晋王甚至没做过官,便可得一太守之位,夫君又忧虑什么?”
  蒯氏的一番话坚定了孟建的心思,他立刻将正在修缮城墙的百姓遣散回家,带着三两亲信,打开偃师城门,出城来迎接张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