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历史军事>天下豪商> 第1301章 撕裂大宋的利益集团 下

第1301章 撕裂大宋的利益集团 下

  www.qbwu.NET ,真正已完结天下豪商全文阅读!
  离开了京东商市的纪忆,沿着运河一路西上,当他乘坐的官船离开了工商业发达的徐州境内,进入应天府境内的时候,一股萧瑟悲凉的气息就扑面而来了。
  昔日大宋帝国的南京应天府,竟然和临近的徐州有了天壤相别的感觉。
  徐州虽然也遭受了钱引危机的冲击,但是经济的活力只是暂时受到了抑制,并没有失去。此时的徐州是中国第二大手工业中心,仅次于大周共和国的首都天津,超过了临近的海州。
  而支撑徐州手工业的三大支柱,则分别是石炭、冶铁和瓷器。
  其中石炭,也就煤炭开采业,徐州排名全国(包括周国)第一!徐州石炭通过运河和京东海运,行销中原和东南。
  徐州利国监的冶铁业则在海州冶金学堂的推动下,也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无论产品的质量还是产量,都可以和周国宣德府的冶金业一较高下。
  借助运河和海运便利,利国监的铁器,同样行销天下!
  徐州附近的瓷器业本就非常发达,因为徐州有石炭资源,而且又靠近运河、淮河和海州口岸,方便出口。
  所以就逐渐发展出了面向国际市场和东南市场的瓷器产业。
  这三个支柱产业中,铁器特别是军用级的铁器根本不愁销路,所以利国监的冶场永远烟雾升腾。石炭是必须品,现在正是小冰河期,没有石炭取暖的冬天可是非常难熬的。至于瓷器主要是外销或销往南方的。中原的金融危机对海外市场没多大影响,对江南、闵粤市场的影响也不太厉害。
  所以纪忆看到的徐州和海州的市面还算过得去,但是应天府却是萧条得有点不像话了。
  运河沿岸的榷场、草市,无一例外都处于极度萎靡的状态当中。街市上冷冷清清,绝大部分的商铺都上了门板,无人经营。
  原本拥有二三十万居民的应天府城,现在也变得非常清冷。大街小巷上行人稀少,店铺纷纷倒闭,只有靠近应天府衙门和馆驿附近,还有那么一点人气。
  在应天府城的馆驿之中,纪忆遇到了新任的京东路安抚副使兼兵马都总管,判徐州事,平海军节度使潘孝庵。
  今年五十多岁的潘孝庵已经从昔日的禁军资本家变成了一位土木工程专家,先后负责营建了琼林宫、开封新西城、南京襄阳府城。这回又受命去营建徐州城。
  根据潘孝庵的方案(当然不是他自己做的,潘孝庵养了一大群营造业的都料匠和大匠),徐州州治所在的彭城,将会被扩建成一座拥有24个棱形出堡的阶梯式棱堡。
  作为棱堡核心的是在徐州旧城外围修建的12面堡,12面堡的12个角会延伸出12座棱形出堡。同时12个面的外侧,还会修建12座用飞桥联络12面城墙的棱形出堡。
  24个出堡会将徐州城团团包裹,布署在出堡上的火炮可以互相支援,形成绵密的交叉火力!
  除了这座24角棱堡,潘孝庵还计划在利国监、沛县、萧县和淮阳军的治所下邳修建四座八面八角的棱堡。
  另外,潘孝庵还会下大力气整治徐州、淮阳军境内的运河水道体系,以强化徐州的中心地位,同时防止洪水泛滥。
  “官家欲以徐州为东都吗?”
  在馆驿中的一间净室内,听潘孝庵亲口说完了“大徐州计划”后,纪忆感到非常吃惊。
  现在朝廷的财政怎么都不会宽裕,还拨出巨款营建徐州,怎么不叫人怀疑?
  一个南京襄阳还不够,再要搞个东京徐州吗?
  不过话说回来,徐州倒的确比开封府更合适成为如今这个正处于分裂边缘的大宋帝国的首都。
  以石炭、瓷器和冶铁中心徐州为都,朝廷至少可以保证东南的商业重镇不会脱离掌控——这不仅是军事上的掌控,而且还是经济上的掌控。
  至少京东商市是离不开徐州的石炭、瓷器和铁器的!
  徐州的地理位置也非常优越,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而且还是著名的帝王之乡,民风也较为尚武。还可以从临近的山东、淮南募兵,能够募集到质量不错的兵募。
  如果再有棱堡坚城作为根本,徐州在东南经济崛起的情况下,也的确可以建都。
  当然了,徐州相对开封也有不足,便是不处于中原腹地。距离陕西、河东、河北太远,以徐州为都城的宋朝,会很难控制陕西、河东、河北等地。
  另外,建都徐州还有个麻烦,就是徐州是个真正的工商之都,附近的京东商市又是同天津不相上下的海港和金融中心。
  以徐州为都的大宋朝廷,就难免被新兴的工商业资本所控制。大宋也会逐渐变成大周第二……不,甚至还不如大周。
  因为大周共和国是军事公民和商业公民共和的国家。
  而大宋的军事地主阶级非常弱小,又集中于陕西、朔方、河北,如果迁都徐州,那么朝廷的支柱就是工商资产阶级了。
  这样的朝廷有什么力量统御西北、河北、河南和西南的广阔疆土?
  “官家并没有这个意思啊,”潘孝庵摇摇头,“官家只是想要分封郓王为东海郡王,以徐州为防御东海方向来敌的本据之地。”
  “这个……”纪忆听得一头雾水,“分封的意思是什么?”
  潘孝庵笑道:“就是割取小半个海州为东海国,以郓王为东海国君,镇守东海。再以徐州为东海国的后盾,这样就能确保国家的东方门户无虞了。”
  “这……”纪忆想了想,似乎有点道理,可又有几分不妥。“以东海王镇守东南沿海倒是个办法,可万一东海王不靖,该如之奈何?”
  “不会的,”潘孝庵笑着摆摆手,“郓王虽才高八斗,但并无君王气度,且醉心学问,绝不会有在东南割据的野心。”
  “东海王没有野心,就怕他身边的人啊……”
  “那就更不会了。”潘孝庵笑道,“东海王将会迎娶本官的外甥女美娘为妃,美娘乃是大儒之女,知书达礼,一定会劝说东海王近君子远小人的。”
  “你的外甥女?大儒之女?”纪忆一下子没明白,潘孝庵只有潘巧莲一个嫡亲妹妹,但是潘氏一门的妹子却有一大堆。不过纪忆记不起来那位潘妹妹嫁给大儒。
  “就是大周元首武崇道的长女武美娘啊!”
  “啊……”纪忆翻了翻眼皮子,心说:这下可好,就算赵楷没这个心思,有武美娘天天吹枕边风,东南不乱都难啊!
  潘孝庵看见纪忆吃惊的模样,只是嗤地一笑,道:“忆之,陛下春秋鼎盛,身体又好,再当三十年天子是没有一点问题的。到时候你我还在不在世都两说……只要天子在世时东南不乱,你我便为大宋尽责了。
  置于天子龙驭宾天之后如何,你我是管不着的,让后人去操心吧!
  再说东南如今已隐约有周国第二的苗头,再过三十年如何,我是不敢想的。我知道东海王毕竟姓赵……这还不够吗?”
  纪忆皱眉:“不至于如此,不至于如此……天子招我入京该是宣麻,到时候一定会有办法的。”
  “办法也不是没有……”潘孝庵捋着花白的胡子,欲言而又止。
  纪忆看着他说:“岘山居士(潘孝庵号岘山居士)有话就说嘛。”
  “说就说!”潘孝庵道,“如今大宋天下并不是弱,而是有了崩解之势。四方皆困于东南,士大夫皆困于工商。欲解天下之危,唯有二途,或抑制工商,或者依靠工商。
  而欲抑制工商,则必须迁都襄阳,以便收取荆湖之米,巴蜀之锦,陕西、淮西之勇武,关洛、四川、京湖之风流。
  而欲依靠工商,则当迁都徐州,控扼东海,遥制江南。以东南工商贸易之财,养山东、淮西之勇。”
  在潘孝庵看来,如今的大宋已经分化成了士大夫和工商资本家两大利益集团。
  而且由于东南的工商集团依靠丝绸、海盐、铁器、瓷器、石炭以及金融资本的力量对内陆三百余州府军进行剥削,使得双方的矛盾尖锐到了难以调和。
  想要两头讨好,注定是吃力不讨好的。
  纪忆听了潘孝庵的话,只是深深皱眉,不置可否。
  他虽然一直都是朝廷的高官,但是却长期在地方任职,特别是在东南和交趾多年,对中原和开封府的情况已经不是很了解了。所以根本不能想象大宋内部的矛盾已经激化到了需要用迁都来压制的地步。
  可是迁都是动摇国本的事情,那能随随便便就进行的?而且大宋到底应该依靠工商还是依靠士大夫呢?
  工商的力量看似强大,但是在全国来说,真正能确保占据优势的州府也不过是徐州、海州、泉州、广州、苏州、杭州、秀州、明州、越州等区区九个州,也许还有几个或十来个工商势力同士大夫均衡的州府军。以不到二十个州府军为根本,大宋能够统御全国的四百余州军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