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科幻未来>球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八百六十九章 配得上

第八百六十九章 配得上

  下午四点,姚明带着李良一起在东方君悦酒店的招待厅里召开了一场新闻通气会,向各大媒体介绍李良加盟中国国家队的事宜。
  这算得上奥运会之前,中国体育界最大的一条新闻消息了。
  篮球虽然只是一个项目,而且肯定拿不到奖牌,但作为有重大影响力的集体项目,受到的关注度一向非常高。
  国内所谓“三大球”,一直都受到很高的期待。
  可惜这两年三大球除了女排,其他都是每况愈下。
  今年男篮征战奥运会,入选大名单的都是年轻人,官方声称以“锻炼年轻人”为主。
  说实话,这种说法一直属于自欺欺人。
  奥运会四年一次,最重要的篮球赛事拿来锻炼年轻人,那你平时干嘛去了?
  这相当于参加高考,说是为了锻炼自己,为了下一次高考。
  那你这次为啥不能考好一些呢?
  中国集体项目的青黄不接问题可以说相当严重。
  旧的举国体制培养的那批精英逐渐淡去,新的市场化体制培养出来的年轻人却接不过大旗。
  像姚明、易建联、王治郅这批,都是老体制培养出来的顶尖球员,在08年的奥运会上绽放了最后的光华。
  这批人退役后,中国篮球就进入了一种“中国特色的左右为难”。
  因为中国在现代文明是一个后发国家,从落后的农业国走向现代化国家,可以说从上到下各个方面都是一边学习欧美先进,一边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体育行业也不例外。
  足球就不提了,闹心。
  篮球一度称霸亚洲,依靠的是举国体制。
  很多人觉得举国体制落后,其实举国体制也是学习外国先进制度的,那就是东欧、苏联。
  在篮球界,东欧、苏联一样代表着世界一流水平,在奥运会可是击败过美国的。
  举国体制之所以要改变,不是因为落后,而是因为整个社会大环境和制度都变了,底层基础变了,体育文化这样的上层建筑当然也要变化。
  中国人的志向一向是远大的,作为一个大国,要学咱就学最好的。
  所以足球学习西欧,篮球自然对标世界第一篮球强国美国。
  但美国的经济基础、校园体育文化、各项配套的制度,中国实在是学不来。
  所以到最后搞成了中国特色四不像。
  一方面举国体制,地方体育局的影响力还在,各地各自为政,青训制度依旧是重要的供血机制,这点又很像欧洲俱乐部。
  一方面仿造美国的商业联赛成为最重要的人才培养、磨练的基地,在战术、赛制、商业模式等各方面都模仿美国。
  结果,青训受到了社会环境影响,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层层筛选,把最精英的选出来。
  像当年八一队为什么那么强大,就是因为全国各地的部队,一层又一层的向上筛选,把最精英的球员统统集中到一起,能不强么?
  中国那么大,十几亿人,敞开了挑人才,还能挑不出适合打球的天才?
  问题就在于,市场体制下,反而不能敞开了挑了,青训的基础就受到了影响。
  而中国的商业联赛颇有点东施效颦的感觉,和NBA一样弄全明星,搞季后赛,还有名不副实的所谓“选秀”。
  中国根本没有深厚的校园篮球文化和基础。
  基本就是一个山寨版的NBA,但观赏性和竞争性大打折扣。
  球队为了战绩,都是以外援为核心,把本土球员当工兵。
  篮协为此还制订了各种限制外援上场时间的规则,还区分“欧美外援”、“亚洲外援”。
  还有为了强制各支队伍锻炼本土球员,在某个赛季推出了,季后赛球队可以从没进季后赛的球队里挑选两名球员入队(主要是国家队成员),这种违背市场规则,瞎胡闹的奇葩规定。
  再比如还有因为某短时间国家队不擅长破紧逼,屡屡被对手的紧逼防守弄得灰头土脸,所以在某个赛季规定球队在一场比赛中,至少有一节使用全场紧逼战术。
  这已经不是违背市场规则的,这压根就是违背篮球发展的规律。
  这种商业联赛,半商不商,很多时候都靠老板的篮球兴趣和球迷的篮球热情来支撑,形不成大的气候。
  在技战术上,更是落后于世界先进潮流,很少能看到在技战术上有什么发展和创新,停留在外援个人能力展和意志品质斗争上。
  这些问题想要解决,实话实话,没有20年到30年的发展,是不太可能有成效的。
  这不是一个两个人的问题,也不是球员的问题,这是一个“势”的问题。
  势在我,则万事大吉,势不在我,则回天无力。
  如果要靠一个人来改变这个势,或者消除势的影响,除非这个人开挂。
  姚明只能算半个开挂的,带领中国篮球走向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辉煌。
  现在,真正开挂的人来了。
  ……
  在东方君悦酒店的会议厅里,早就挤满了各路记者。
  桌上摆了满满当当的各种话筒,台下摄像机早已就位。
  对于这种阵势,李良早就习惯了,毕竟在美国他见识过更大的。
  记在几天前,今年总决赛结束后,李良在第四场比赛后接受采访,那阵势可以说前所未有。
  毕竟他算是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四连冠(科尔那种抱大腿的不算),让这四年成为了彻底的布鲁斯-李时代。
  跟着姚明在采访席上入座,李良喝了口水,下面已经咔嚓咔嚓拍个不停了。
  李良拿过话筒,直接了当的对台下道:“各位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我会尽量回答。当然,我希望各位的问题可以专业一些,不要问假大空的问题让我跟着放空话,可以问的具体一点,我也会回答的具体一点。”
  西方的记者李良见的多了,总的来说美国记者虽然嘴臭,经常刁难人,但水平确实很高。
  不会问什么,“你是靠实力赢的吧?”“今天天气怎么样?”“刚刚你尽力了吗?”这种无脑又无聊的问题。
  李良也很怕回答这种问题,所以他的开场白就直截了当,给那些习惯长篇大论放空话的记者提个醒。
  “请问甘先生,这次回国代表中国队参加奥运会,心理上有没有什么目标。”
  第一个记者的提问还是比较专业的,问的问题是大家都想知道的。
  因为李良一向喜欢立Flag,大家都想听听这回在国家队,他会许下什么承诺。
  “有目标,首先肯定要比北京奥运会更进一步,争取突破前八这个亚洲天花板。如果能拿奖牌,一定会全力争取奖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是,希望给中国篮球树立一些好的标准,带来一些好的习惯。”
  李良这话放的有点大,是他的风格,但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大家都觉得没问题。
  第二个记者又问,“你觉得参加奥运会,对你会有哪些挑战呢?与打NBA相比。”
  这个问题也算中规中矩。
  “FIBA规则和NBA规则还是很大区别的,我需要适应。NBA的一些球员到了国际篮联,确实会有水土不服的症状,不是说在NBA打得好,在奥运会就能所向披靡。当然,我个人认为,以我的打球风格,问题不会太大。可能FIBA的三分线未来需要调整一下。”
  和姚明的姚氏幽默不同,李良的回答从来都是甘氏傲慢,但他配得上。
  在回答完这个问题后,李良提醒道,“不要问这些给我机会吹牛皮的问题,问细节,细节,你们有必要提高你们的知识水平啊,知道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