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历史军事>权驭大明> 第385章 风波骤起

第385章 风波骤起

  果然,李宏宇的担忧很快成为了现实,当万历皇帝的灵柩移至观德殿后,礼科左给事中杨涟率先向福王发难,上疏给郑贵妃要郑贵妃让已然尽孝的福王回封地就藩,以安国本。
  随着杨涟的这道奏疏,京城东林党一派的官员们纷纷给郑贵妃上疏,让福王回自己的封地。
  实际上,福王进京的时候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他说奉了万历皇帝的诏令前来,可京城文武百官没人知道这件事情。
  不过,除了太子外没人有资格查看福王口中所称的诏令,而太子又不想在万历皇帝大丧期间惹出什么是非来,同时也是顾及兄弟之间的情谊,自然也就没有提及此事。
  如今木已成舟,朝堂上的官员们唯有接受福王奉诏进京的说法,那些支持太子的官员们只能想办法让福王离京,以确保太子一承大统。
  随着东林党在太子和福王争位一事上拔得了头筹,楚党、浙党和齐党等派系的官员也不甘示弱,相继上疏给郑贵妃让福王离京,再怎么说太子占据着正统的地位,他们要是不发声的话会被外界鄙夷。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福王处于不利的境地,但既然有人支持太子那么必定有人以福王马首是瞻,官场上从来不缺那种抓住机会拼命往上爬的人。
  因此,投靠了福王的文官很快就予以了反击,也给郑贵妃上疏,认为福王对万历皇帝的孝道之深天地可鉴,应该成全福王对万历皇帝尽最后的孝道,贸然让福王离京有罔人伦。
  不仅如此,这些文官还引经据典,认为福王应该等新帝登基后再行离京,既是尽了君臣之谊,也是叙了兄弟之情。
  与支持太子的文官相比,投靠福王的文官零零散散来自朝中的各个派系,无论是东林党还是齐楚浙三党中都有人为福王说话。
  对于古代的官员,尤其是明朝的官员把名誉看得至关重要,永乐皇帝登基时杀了不少不肯奉其为皇家正统的文官就是最好的一个明证,方孝孺更是史无前例地被诛了十族。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真的到了生死关头的时候生命往往比名誉重要,虽然有靖难之役后虽然有不少忠于建文帝的文官永乐皇帝杀了,但更多的文官知趣地选择了臣服。
  在投靠福王的那些文官中,领头的人是李宏宇的老相识,都察院贵州道御史张翰,曾经想要阻止李宏宇查迎春阁结果遭到了李宏宇坚决回击,最后灰溜溜地离开。
  明朝中后期,以翰林、御史和给事中为首的言官成为了朝廷的主导力量,因为拥有督察百官的大权,故而对朝政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可以对六部堂官和内阁阁员施加压力。
  这也是为何万历皇帝不喜欢言官的原因,言官除了在朝廷上的派系争斗中呼风唤雨外很少在国家的政务中有所建树。
  因此,万历皇帝后来故意不补除了翰林以外的言官的官缺,使得御史和给事中的人数空缺了近一半,他的耳根子随之也清净了不少。
  其实不仅言官,这也是明朝文官的一个通病,大明的文官通常精于空谈和内斗而疏于实干,重名誉而轻民生。
  正是因为言官在朝堂上是各派系争斗的急先锋,所以这次的福王事件自然是由言官开头。
  而那些位高权重的里六部堂官等大员反而一个个陷入了沉默中,对此事闭口不语,他们与那些言官不同一言一行对朝局影响甚重,故而无法像那些言官那样只逞一时口舌之快。
  相对于文官集团各派系官员在太子和福王之间鲜明的态度而言,勋贵集团则一派沉寂,没有任何一个勋贵愿意在这件事情中当出头鸟。
  跟文官集团不同,勋贵集团虽然在朝中政务中被文官集团死死压制住,导致在朝堂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弱,但他们手握兵权,故而在改朝换代这种国之重事上的话语权高过那些舞文弄墨的文官们。
  所以,勋贵集团的勋贵们不会轻易表露在太子和福王夺嫡一事中如何站队,一旦他们表明了态度那么就意味着军事冲突已经为时不远。
  另外,与文官集团不同的是勋贵集团内部等级森严,这种站队的事情通常由勋贵集团中各派系的首领发声,不像文官集团那样无论官职大小都能发表看法。
  李宏宇冷眼旁观着朝堂上发生的一幕幕,密切关注勋贵集团勋贵们的动向,对于夺嫡一事文官集团闹得再凶也无济于事,这事儿关键还是要看勋贵集团的态度,确切说是看英国公张惟贤等数个执掌京城亲军和京军兵权勋贵的选择。
  明朝中后期的勋贵承蒙祖辈的恩荫已经两三百年,早已经失去了往昔那种驰骋沙场的气势,成为了安于享乐的一族,缺少那种能独当一面的人物,否则大明卫所军队岂会衰败到如此不堪的地步。
  而在明末战争中勋贵们可谓毫无建树,洪武皇帝如果知晓此事的话恐怕会气得从陵寝中出来痛骂这些不孝的勋贵子孙,原本他们应该是守护大明帝国的最后一道防线,结果却成为了鸡肋般的存在。
  所以,京城的这些勋贵只不过是地位尊贵而已,既无进取心又没能力,故而在这种改朝换代大事上很多人都没有自己的主意,都想着明哲保身随大流而已。
  因此勋贵集团中能起到决定作用的人就那么几个,现在执掌了京城京军和亲军的兵权,其余的勋贵已经沦为了不折不扣的附庸,这可谓是大明的一个悲哀,原本大明最能打的阶层却成为了大明的一个累赘。
  对于朝臣那些关于福王是否应该离京的上疏,郑贵妃采用了一个聪明的方式,把那些上疏转交给了太子朱常洛,想听听朱常洛的意见。
  朱常洛身为兄长自然不好把前来给万历皇帝奔丧的福王赶走,再怎么说福王已经千里迢迢来了京城,既然没能把福王挡在城外那么肯定要等福王参加完他的登基仪式才走,否则置父子孝道和兄弟之情于何地?
  再者说了,郑贵妃会轻易让福王离开?故而朱常洛唯有同意福王留在京城,这样一来无形中就给福王解了围,支持太子的杨涟等人也不好再说些什么,只能静观其变牢牢地看住福王。
  谁都知道福王出现在京城并且赖在这里不走的用意和目的,只要福王不走那么京城就会继续笼罩着紧张和压抑的气息。
  李宏宇由于被困在了皇城并且被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所以他唯有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英国公张惟贤的身上,只要张惟贤平安无事的话那么太子就是安全的。
  显而易见,太子的安全只是暂时的,郑贵妃和福王肯定很快就会对太子发难,必须要在太子继位前把太子从皇储的位子上拉下来,要不然一旦太子登基那么事情就变得复杂了。
  与此同时,秦月派出去的人手全力以赴调查那名亲军副千户无端失踪的事情,越早找到那名副千户那么对李宏宇越有利,这是她现在唯一能帮上李宏宇的地方。
  令秦月感到安慰的事情是,从那名副千户家人的身上她断断续续获得了不少有用的消息,结合从街坊邻居那里打探来的信息她逐渐可以确定那名副千户失踪的一些隐情,因此在有了一定的头绪后连忙派人去通知赵欣。
  “白莲教?”赵欣风尘仆仆赶到李府,听了秦月告诉她的事情后不由得吃了一惊,脸上满是震惊的神色,万万没想到能那名副千户竟然会跟白莲教有关。
  白莲教自宋代起就有记载,是中国古代最为有名的一个民间教派。
  明朝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地方官吏横征暴敛、贪墨成风,再加上自然灾害不断,故而民间的教派犹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吸纳了大量贫苦百姓参与,由于对地方治安造成了影响故而被朝廷定为邪教。
  以万历朝为例,民间比较有名的教派有白莲教和无为教等等,遍布大江南北,其中又以白莲教的历史最为悠久,规模也最为庞大。
  早在万历二十五年的时候,刑部侍郎吕坤就向万历皇帝奏报,称:“白莲结社,遍及四方,教主传头,所在成聚。倘有招呼之首,此其归附之人。”
  蓟州人王森执掌白莲教,自称闻香教主,其教徒遍布南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和陕西等地。
  万历二十三年,王森来京畿地区暗自发展教众,使得白莲教声势为之一盛,进而被当地官府捉拿,本被判为死罪不过通过贿赂地方官而获得释放,再度在京传教,最终在万历四十二年被杀。
  万历四十三年是白莲教发展的高峰,声势浩大,进而使得万历皇帝倍感震惊,下令朝廷对其严厉打击。
  大明那些地方卫所的士兵虽然不是后金兵的对手,但是对付那些农民出身、缺少兵器的白莲教教徒还是绰绰有余,使得白莲教遭受了重创,只能暗中进行传教。
  赵欣对那名副千户与白莲教有关是倍感惊愕,万一他是白莲教徒的话那么后果可不堪设想,完全可以凭借着调兵的圣旨护送白莲教徒进入戒备森严的紫禁城,后果不堪设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