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历史军事>春秋我为王> 第591章 诸神的黄昏

第591章 诸神的黄昏

  “好教君子知晓,宋国的崇拜依然沿袭了殷商的传统,糅合了一些淮夷和楚人的神祗。”
  南子对自己的本职还是极为认真去了解和学习的,她为人聪慧,很快就掌握了几乎所有的仪式,那些难读难懂的甲骨文字也开始慢慢转译出来。在商丘时,她常常要熬夜到很晚,靠着牛油蜡烛和灵子为她配置的醒脑熏香才能保持精神清晰。
  她将宋国的宗教和信仰徐徐道来:“宋人平日问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即天神、地祗,人鬼。而在一切神灵鬼魅之中,威信最高,权力最大的神便是帝。帝是宇宙的主宰,万王之王,管自然及人间的一切事务,宋人对他崇拜已极。”
  “帝的地位至高无上,其余天神组成了‘帝廷’供其驱使。帝统帅着日、月、风、雨、云、雷等天空诸神和土、地、山、川等地下诸神。上述诸神,各有不同的祭法,火祭祭祀天神,沉埋祭祀山川地祗。他们各具不同的职能,不过都是帝的下属,听命于帝。”
  “此外宋国还信仰人鬼,重视对祖灵的祭祀,这事关每一个家族的兴衰。所以宋人祭祖极为虔诚、隆重、频繁。历代宋公虽然开始用周人的谥号,但依旧以忌日的天干为庙号,祭日与忌日相应,不过杀人杀牲的习俗倒是渐渐少了。”
  赵无恤听着听着,脑子里不由冒出了后世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玉皇大帝和天庭来,这相似度真是高,难道源头在此?殷商和宋国人的神明虽然还没直接人格化,但已经有这个趋势了,而且众神地位差别明显。不仅是宋人,其实秦、赵等嬴姓后裔的鬼神信仰也大致如此,听南子这么一说,倒也不觉得陌生。
  “我去岁离开宋国时,让你派些机敏的巫祝去齐、楚、吴等国打探彼辈的官方信仰和民间鬼神,如今可有消息?”
  南子道:“都回来了,虽然仅是匆匆一观,但大致情形都已记述在案,我已一一看过,这便告诉君子……”
  不过她还是不太明白,赵无恤知道那些有什么用,仅仅是因为好奇?
  ……
  “去齐国的人回来汇报说,齐地除了敬天帝、法先祖外,还崇拜着八大神主。”
  南子掰着青葱般的指头对赵无恤说道:“这八神分别为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这种崇拜自古而有之,基本是齐地夷人遗留的风俗,其中的兵主蚩尤就是夷人崇敬的英雄。”
  赵无恤咧了咧嘴,齐人的文化、经济虽然发达,制度也不算落后,但在民间崇拜上却原始得不可思议,这八神主除了蚩尤外,都是简单的自然崇拜。
  “那楚地呢?楚国恐怕是巫鬼最盛行的国度罢?我听人说,楚人崇巫,巫者的地位较高。也信神,号称自公以下至于庶人,其谁敢不齐肃恭敬致力于神。”
  南子道:“不错,楚国脱胎于荆蛮之地,故保留了许多上古遗风。楚人却仍沉浸在崇拜巫鬼的狂热之中。最初是保留祝融族的风俗,拜日、崇火、尊凤。随着疆域扩展,楚人还把征服的各地的神灵兼包并蓄于自己的意识之中,信奉的鬼神越来越多。”
  无恤想道,这一点,楚国人倒是值得自己学习。
  “楚人信奉的神灵有天神,东皇(太一)是全天最尊之神,太一天极星中最亮的一颗星,因它在星空中处于临制四方的位置,正好用它来映照人间的君主、所以成了众神之首。位列其次的还有日神(东君)、云神(云中君)、司命(大司命、少司令)、风伯(飞廉)、雨神(屏号)、日御(曦和)、月御(望舒)等;也有地神,如山神(山鬼)、水神(地宇)、土伯(冥主)、海若、河伯(冯夷)、洛嫔(宓妃)、湘君、湘夫人等。还有人神(祖先之神),有祝融、颛顼等……”
  “竟有如此之多……”赵无恤也不由咋舌,楚人想象力丰富,所以信仰也最为繁杂,直叫人眼花缭乱,不过尚无人将这些神系统地统一到一起。
  “至于吴国,虽然是姬姓之后,却早已被越人风俗同化。从官方到民间,无不信奉水神和龙神,它们将龙蛇形象雕刻花纹于身上,以象龙子。不过吴国各地也有所差别,徐地一带的信仰和宋国类似,群舒淮南一带和楚国类似。”
  赵无恤微微沉吟,这就是齐、楚、吴三国的官方、民间信仰了。
  他轻笑道:“比起姬姓诸侯,这几国真是落后蒙昧得很……”
  ……
  赵无恤此言不虚,周人的精神世界,哪怕是放到全世界横向比较,都进步得让人不可思议。
  他在晋国多年,之后又到了周礼保留最多的鲁国,耳渲目染下,对这些姬周邦国的宗教信仰自然最熟悉。
  与原始宗教相比,夏、商、周三代的国家宗教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从自然崇拜中发展出了天神崇拜,在众神之上出现了至上神。殷商称其为“帝”,到了周人崛起,周公对宗教进行了一次大改革,则称之为“天”!
  殷人的“帝”是一位高高在上,对下界不屑一顾的人格神,他威严肃穆,喜怒无常,令风令雨,降堇降灾,使人恐怖畏惧。
  周人的“天”则更接近一个温和的自然神的形象,它不仅蕴涵自然,而且在暗中操纵、支配着社会上的一切事物。同时也融合了周人的伦理道德,“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它只保佑有德之君,暴虐之君将失去天命。
  “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正如这句话所言,和****不同,周人的宗教观,始终把人放到了重要的地位上。
  用后世的话说,人文主义精神开始萌芽了,这是巨大的进步,周公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到了春秋战国,姬姓周人虽然“以德配天”,经常把天命放在嘴边,还自称为“天帝元子”,讲究敬天法祖。但他们中的进步士人,却开始脱离鬼神的笼罩,开始寻求自身的可能性。
  随国大夫季梁所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郑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
  周太史史嚚则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承认主宰之神“天”的存在,正所谓:“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但他又提倡以人为本,“未知生,焉知死,未知人事,焉知鬼事?”
  赵无恤发现,在晋鲁等国官方,虽然神的影子还存在,但神的因素被放到了第二的地位上,人上升为首要的因素,甚至成为神之主,人本主义得到了空前的发扬。
  再过些年,等到百家争鸣思潮开始席卷天下,古代宗教在********领域里的垄断地位瓦解,学术下移。在百家的批判改造下,传统宗教开始分化、转型。
  在孔子“敬而远之”宗教观的影响下,儒家大力发扬传统宗教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使之神秘性减少,世俗性增强,逐步演化为一种宗教礼俗。道家主张道家主张“清静无为”、“致虚”、“守一”,追求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境界。
  至于法家,那更是群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他们激烈反对宗教,主张破除迷信,将“神”的秩序踩到脚下,希望以人创造的律法作为新秩序替代之。
  坚信鬼神存在的学派,除了常常自我矛盾的阴阳家外,就只剩下脱胎于宋国文化,由底层工匠建立的墨家了。他们成了绝对的少数派,宣扬“明鬼”、“天志”,使宗教向下层民众渗透,想要建立原始的共产主义乌托邦。
  这便是无所不思,无所不想的轴心时代,这也是中国人精神层面与同时代各文明,与希腊,与埃及,与波斯,与印度最大的不同之处!
  然而遗憾的是,这种人本思想仅存在于占人口不足百分之一的进步士人身上,广大的民间依然笼罩在鬼神的蒙昧中。只要在晋、鲁等国随便走一走,就会发现处处是鬼神淫祠,百年后西门豹在邺地见到的河伯娶亲绝非偶然,总体来说,和齐、楚、吴等国并无太大区别。
  原本赵无恤还有些迟疑,若是让宗教复兴,不知道是不是**********?
  但如今看来,就算他不这样做,宗教在民间的力量也经久不衰,直到两千年后依然如此。理性永远是少数知识分子,多数民众对鬼神信之不疑。哪怕是墨子,也祭出了鬼神作为凝聚人心的工具,哪怕是最飘逸的道家,后世也和民间巫鬼结合,蜕变成了中国本土最大的道教。
  所以在保持这时代难能可贵的人本主义,人文启蒙的同时,让广大民众精神有所归属,岂不是更佳?
  与其让神权散落民间,或者为野心者所用,还不如抢先握在手中!把它细心养大,给它拴上链子,让它追捕那些桀骜的野兔。最后狡兔死走狗烹,再牢牢关到理性主义的囹圄里!
  赵无恤的目光移向面前的南子,她嘴唇轻动,似乎想要唤醒沉思的无恤。
  她就是赵无恤找到的,控制这条巫教猎犬的女虞人。
  她是特立独行的女子,在这个历史线上,却只能是他的附庸。
  她手里的宗教,也注定要永远做君权的附庸!
  ……
  “君子?君子?”
  南子见赵无恤望着自己发呆,不由轻轻地唤他。
  “想到些事情,不由失神了。”赵无恤笑了笑,那神游天外的魂儿总算回来了。
  “南子说了一大堆,口都干了,君子说要将宋人的天帝鬼神信仰加以改造,不知要从何入手?”南子毕竟没有后世的见闻,颦眉不已,完全没有思路。
  赵无恤道:“南子,虽然吾等的目的是让宋国安定,更好地操控民间,甚至是操控皇氏、向氏的领民,让彼辈为吾等所用,但目光却不能仅仅局限在宋地。”
  南子聪慧,顿时恍然大悟,”这就是君子让我叙述列国情状的原因?”
  “不错。”
  女子的心毕竟没那么大,南子试探地问道:“那,君子是要放眼泗上十国?”
  所谓的泗上十国,也就是鲁、宋、曹、莒、邾、小邾、滕、薛、邳、郯,南子看得出来,赵无恤此次与宋会于郎地的战略目标是威服九国,如今仅剩下莒、邾尚未俯首。
  南子是那种一旦心有所属,便会死心塌地卖家的女子,她很乐意帮赵无恤好好看住宋国,只要子姓社稷不灭就行,她也很愿意牺牲宋国的利益,帮赵无恤图谋泗上小国,若自己能帮上忙的话。
  无恤却摇头道:“泗上?不不……泗上十国合在一起,方圆不过千里,人口也仅有两百余万,如何够?”
  他一挥手,指着那一方天光云影,仿佛要只手搅动满天风云:“南子,这句话我甚至连最亲信的家老张孟谈都没告诉,只与你一人分享,我的眼睛,盯的是全天下!”
  ps:这几章资料来源《中国春秋战国宗教史》,不是信口胡编的,涉及到现代人很陌生的先秦神祗们,可能会有点枯燥,但七月真的很想写一下关于他们的故事,写一下春秋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这应该就是本书不同于一般争霸文的地方了吧,赵无恤随手抛下的种子,千百年后就是文明的参天大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