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历史军事>大明奸妃> 第41节

第41节

  万贞带着小太子回来,孙太后和钱皇后都有些意外,问她:“不是说监国令太子坐镇中军吗?你们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小孩子注意力容易被带偏,这一路行来,小太子已经被万贞哄着暂时忘掉了也先的使者带来的消息。万贞也不愿意让他再想起,笑着先回了一句:“几位阁老说天色晚了,让奴奉小殿下先回来。且军中饮食不便,奴想先让小殿下回来吃些东西。”
  孙太后一看她的神色,就知道她这话不尽不实,只是为了哄开小太子,便转头吩咐严尚宫:“阿文,带太子下去吃点东西。哀家的乖孙,这几天是不是没吃好?都瘦啦!”
  小太子这几天吃的东西,确实不如原来跟着钱皇后和孙太后精细,这时候也嘴馋起来,连忙跟着严尚宫小跑着去偏殿吃东西去了。
  万贞等小皇子走远了,才垂首道:“娘娘,大军在西直门外与瓦刺正面接战告捷。也先后退扎营,派使者前来,让朝臣派人出使迎上皇回銮。”
  孙太后轻啊一声,钱皇后却惊喜的站了起来,叫道:“那还等什么?快派人去呀!”
  孙太后地一拍桌子,喝道:“不过是乱我军心,离间我家骨肉之情的毒计而已,你慌什么?”
  钱皇后一怔,泪盈于睫,哀哀的叫了一声:“母后!”
  她大错犯过不久,此时不敢再多话,然而无数的求恳之言,就都藏在其中了。
  孙太后闭上眼睛不看她,深吸了口气,忽然问:“梓娘啊!你见过狼群吃人吗?”
  钱皇后出身门第虽然不高,但也是清白之家,深闺女子,如何见过这等血腥之事?孙太后一问,她就愣了。
  孙太后淡淡地说:“哀家是见过的!宣庙在世时,曾带哀家游猎,在山中见过狼群啃食猎户……吃得可真干净啊!狼群先把肉一点点的吃完,再啃咬骨头,直至将骨头咬碎,连内中的骨髓都嚼吃干净了,都还没散,围在当地舔食散碎的骨血!当时我们与狼群隔着一道断崖,风把群狼嚼骨吸髓的声音送了过来,我听得,可真清楚啊!”
  钱皇后吓得打了个寒噤,脸色苍白。孙太后的目光直愣愣的盯着殿门外的晴空,缓缓地说:“后来,宣庙令随猎的将士两翼包抄,逐步压进,将狼一只一只的打死,连窝里的崽儿都没有放过!都说天留一线,不使苍生无路,可你知道宣庙为什么要这么做吗?因为狼这东西,只要尝过了人肉,它就会一直以人为食!不赶尽杀绝,整座大山里的百姓,都不免成为它们的口中之食!只有见狼即剿,连战连灭,才能使它们畏惧害怕,断了祸根!”
  钱皇后虽然缺少政治敏感度,但孙太后的话如此明显,她又怎能听不出来?顿时泪满衣襟,伏案痛哭:“母后!我只是心痛!我只是痛!”
  孙太后既恼钱皇后没有国母的胸襟和大局观,又怜她一心扑在儿子身上的情真。想骂她两句,但自己也心痛难忍,用力咽了咽喉头的硬块,才嘶声道:“痛也给我忍着!你就当他死了!只有当他死了!他才可能有活路!”
  第八十一章 离鸾别鹄肠断
  孙太后冷静下来后,又打发人去探问军情详细。因为她觉得能出这种毒计的人,不像是瓦刺那边的粗汉,更像是受过礼法教育,有宫廷意识的人手法。
  过了不久,金英亲自来了,脸色煞白的回报:“娘娘,出这毒计的叛徒,是皇爷身边的少监喜宁!”
  宦官的等级从上往下是太监、监丞、少监、令、司、局、大使,能做到少监这个级别,那已经是非常受倚重信任的天子近臣了。
  乍然听到儿子身边出了这样的叛徒,孙太后身体晃了一晃,好一会儿忽然眼放凶光,喝道:“查!查这畜生是哪里人!哀家要抄了他九族!”
  金英应了一声,领命而去。王婵怕孙太后急怒攻心,气出好歹来,急忙拍抚着她的背柔声劝慰。孙太后以手抚胸,急喘了几口气,忽然道:“阿婵,传御医来,我心口疼得厉害!”
  即使是刚听到正统皇帝失陷的消息时,孙太后也没有这么脆弱过,因为那时候皇帝只有生和死两个可能;但现在,确定正统皇帝身边的近侍已经卖身投靠,给也先出谋划策时,孙太后却几乎崩溃!
  脱脱不花和也先作为身份与皇帝相差不远的部族之首,或会因为些许同理心而不过分苛待正统皇帝。但这种下层叛变的贴身侍从,却多半会因为多种原因深恨正统皇帝,因而比也先他们更凶残,更冷酷。
  而曾为心腹的人,才最知道曾经信任过自己的人的所有弱点和长处!永远比外人更清楚,怎样折磨旧主,才会让他最痛苦,最绝望。
  原来的正统皇帝有生、死两个选项,现在却多了一个,叫做生不如死!
  钱皇后慌了手脚,一面催着王婵叫御医,一面来为婆婆顺气。孙太后死死的抓住她的手,盯着她道:“梓娘!你听着!不管宫外传来的消息,怎么拿镇儿做筏,你都不能有丝毫回应!你懂吗?只有镇儿对瓦刺没有丝毫用处,却能给我大明添加麻烦,他才有可能被放回来!在这期间,你只要再偷偷为他付一次赎金,送一次东西,办任何一件事!也先都会觉得他还有用,会一直扣在手里!就像狼一样,把他敲骨吸髓,啃尽骨血!”
  钱皇后含泪点头:“我知道了!母后,我知道了!”
  孙太后犹不放心,厉声道:“你若再轻举妄动,就是害了镇儿!你给我起誓!即使外面风言风语再多,再可怕,你再心痛,也绝不再向也先低头!”
  钱皇后被她逼着,一边哭一边跪地起誓:“皇天后土在上,我,钱梓娘此后绝不轻举妄动,向也先低头交付赎金!如有违誓,叫我天打雷轰,死不能与夫君同穴!”
  这誓对别人来说可能是空话,但对于心里只有正统皇帝的钱皇后来说,却是真正的重誓。孙太后松了口气,摆手示意她和万贞将自己扶到床上去躺着,又道:“和贵妃一起好好陪陪濬儿……你们这段时间,都对不起他!”
  钱皇后和周贵妃要和小太子培养母子之情,万贞在旁边碍眼,便被放了假。她乐得有假放,跟着的小秋和秀秀却有些不平,小声嘀咕:“姑姑,两位娘娘要陪太子殿下,不说赏您这段时间的辛劳,还让您避开,这也太不公平了。”
  万贞哑然失笑,低声道:“尽说傻话!多叙母子之情,以免被侍从离间了骨肉,那才叫人伦常理。你们跟着我过了东宫,要是连这道理都不懂,那还是趁早出宫,免得给自己和家族招灾惹祸。”
  两个小宫女吓了一跳,连忙道:“姑姑,我们错了。”
  万贞叹道:“傻孩子,光是口不对心的说句话有什么用?你们要从心里时刻记得,才能保全自身。”
  这两个小宫女跟着她近两年,虽然以前相处的时间不多,但毕竟归于她教养,现在有空跟她们相处,便也乐意细心教导:“两位娘娘一位是殿下的生母,一位是养母,护子是她们的天性。她们是我们的盟友和庇佑者,你们千万不要以为她们只是太上皇的后妃,地位不如东宫重要,就嫌她们拖累。现在的东宫,看上去是颗大树,其实根子浅得很,要是没有两位娘娘扶持,只怕倒都不知道怎么倒的。”
  两个小宫女虽然没什么见识,又有些宫里人惯见的毛病,但却有个肯学习的好处,只要万贞教,她们就会跟着学,并不瞎闯祸。
  万贞被调去东宫,仁寿宫的房子现在又紧张,原来住的小房间自然分给了别人。她去尚食局探望故友时,舒彩彩还没下班,只能坐在房前的廊靠上等着。
  不过她现在做了东宫内侍长,属于高升,房间虽然保不住,人情关系倒是比以前更热络。不独以前的直系老下属袁丹、卢银枝前来迎奉,连以前有些摩擦的同僚,也不少过来打招呼的。
  万贞没有那种打人脸的癖好,别人释放善意,她就接着,只不过心里按远近划分关系罢了。满院的人热热闹闹的寒喧了一阵,舒彩彩也回来了。
  舒彩彩是收到万贞回来找她的消息丢下手中的事飞奔回来的,一见万贞就激动的问:“贞儿,怎样?”
  万贞这些天一直留意正统皇帝身边近侍的消息,但无论当地守将在战场遗址上传来的奏报,还是逃回来的幸存者那边的口讯,都是噩耗。
  见到舒彩彩这副模样,她心里发堵,借着与众人一一道别的机会整理了一下思绪,才道:“彩彩姐,外面有消息,说是皇爷身边的喜宁叛变,投靠了也先。现在正为也先出谋划策,攻打京师。”
  舒彩彩大惊失色:“喜宁叛变?应郎对皇爷一片忠心,我又在宫中,他是绝不会叛变的……”
  她这话越说声音就越低,慢慢地哭了起来,土木堡之变至今已经快两个月,能逃回来的都已经逃回来了;逃不回来的,不是死了就是被也先俘虏;而现在,连叛变的喜宁都有了消息,刘宝应依然音讯全无,那他还能有多大机率存活?
  即使他还活着,前有王振误国,后有喜宁叛变卖国,满朝野对宦官的厌恶到了顶点,哪怕正统皇帝身边还有幸存的宦官,在这种大势下也绝了被营救的指望。
  万贞轻轻拍着她的肩膀,无声安慰,等到她哭声小了,才慢慢地问:“彩彩姐,你要不要跟我去东宫?”
  舒彩彩抹了把眼泪,其实这么多天过去了,她已经有了失去刘宝应的心理准备,哭了一阵就恢复了些,摇头道:“贞儿,我知道你是好意,想照应我。可是我去东宫干什么?我跟着应郎,骄纵惯了,在外面管事还行,近身服侍怕会不小心冲撞贵人,反而给你惹祸。”
  刘宝应是正统皇帝身边的近侍,对舒彩彩又爱重有加,只要有赏几乎都用在她身上。舒彩彩这些年吃的穿的玩的,跟仁寿宫尚食局的女官比,几乎样样都掐尖。如今他不在了,尚食局里跟她有旧怨的人免不了要过来踩她一脚。万贞现在能过来的机会有限,又哪里放心再让她在这里呆下去:“那你要不要出宫?”
  舒彩彩茫然的问:“我出宫?出宫干什么呢?应郎不在,我父母也死了,哥哥们个个都成了家,哪里还肯认我。我出宫……能干什么呢?”
  万贞道:“彩彩姐,你出宫能干的事可多着呢!你也知道,我这两年在外面是开了铺子的,现在我在东宫听差,宫外的铺子肯定顾不上,也不知道里面的掌柜会不会昧了心吞我的钱!彩彩姐你能写会算管教小宫女管得服服帖帖的,你要是出宫帮我把铺子管起来,那可就帮了我的大忙了!”
  她想到胡云的心愿,又添了一条劝说的理由,道:“再者,刘大哥人虽然不在了,香火不能断啊!你在宫里呆着,又哪里找得到在能给刘大哥承嗣的人呢?即使有,你不在身边带着,那也是拿钱帮别人养孩子。”
  舒彩彩愣住了,万贞见她心动,再接再厉的道:“彩彩姐,你要是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就好好考虑一下。”
  与仁寿宫的波涛汹涌相比,东宫却十分平静。
  为了不使小太子因为年幼而说错话,整个清宁宫的侍从,都被下了不许谈论战事,不许提及太上皇的禁口令。
  且由于新君和太子在身份的尴尬,不止小太子被群臣阻止再去中军大帐,连新君朱祁钰日常宣慰将士的举动,都暂时搁置,变成了只在城中安抚民心。
  也先拿着太上皇朱祁镇上窜下跳,使者派了一拨又一拨,折腾许久,最后却只得到于谦派人送去的一句话:“今日只知军旅,他非敢闻!”也先恼羞成怒,下令弟弟孛罗率一万骑兵,强攻德胜门。
  于谦与京师总兵官石亨在德胜门外利用民居设伏,神机营出战,当场打死孛罗,歼灭瓦刺骑兵近万。
  这一战不仅增强了京师军民的必胜信念,也激起了也先的凶性,尽起全军,向京师发动了总攻。
  第八十二章 江山旧人面改
  这一场攻防战,延续了近十天。守卫二十万,分布于京师九门,每门只有两万左右;而也先所部号称十万大军,实际数额约在七八万之间。
  当也先集中兵力猛攻其中一门时,在兵力上瓦刺兵势占优;而明军唯一的优势,是他们可以倚城而守,满城百姓为了帮助自己的军队抵御强寇,自发为军队运送辎重,保障给养,维修城墙。当也先率部攻城时,在监军文官的率领下,使用火器、弩炮、强弓等远程武器,在城头上给城外的明军支援。
  中军营帐离城外的主战场很远,乱箭流矢不飞到这里来,然而成千上万的军队在城外互相攻击、分割、包围、对撞、厮杀的咆哮混合在一起,仿佛要将苍穹旷野全都撕裂的雷声,整座京都的大地都因这场战争而震动颤抖。
  凛裂的霜风从北方席卷而来,带着血腥的臭味,战马冲撞的暴响,硝烟箭雨的嚣怒,呼啸,悲号,厮鸣,震耳欲聋。让每一个关心这场战争的人都提心吊胆,食不下咽,寝不安眠。
  这是真正的,关系着家、国命运的决战!
  也先放弃了利用太上皇要挟明朝的妄想,新君和小太子也恢复了日常鼓舞人心,坐镇中军的日常生活。
  小太子在外面时能强撑着镇定,但回到中军营帐,却不由自主的伏在万贞怀里,带着泪意委屈的说:“贞儿,我怕……”
  这样残酷的战争,这样惨烈的声音,莫说是个已经开始懂事,但又缺少安全感的孩子,就是大人,不害怕的也没几个。
  万贞强自镇定温柔的安慰他:“不怕,咱们安全着呢!”
  小太子摇头,小声说:“梁伴伴说会死很多人……死人很多人会哭……我不想听到他们哭……”
  万贞瞪了梁芳一眼,可哪一场战争不死人呢?要让她说战争不死人,哄普通的小孩子没关系,可这是储君,若让他小小年纪就埋下了战争不会死人的傻念头,岂不是会对战争形成错误的概念?万一当皇帝后,把战争当成不死人的儿戏,那可就糟糕了。
  小太子还在天真的问:“贞儿,你能不能想办法让人不死?”
  万贞顿时体会到了类似于梁芳的无奈,柔声道:“殿下,贞儿也没有办法让人不死,不止贞儿不能,这世上就没有人能办到……这是战争,您知道战争是什么吗?战争就是两个国家、两个部族的利益不能相容,为了使自己的子民生存、发展,或者生活得更好而打的架。赢的那一方才有生存的机会,所以为了打赢,双方都会拼命,这就肯定会死人的。”
  这种高速运转的大战中,军情根本来不及送到中军裁决,全靠临阵指挥的将领应变。中军能做的,其实不过是调试物资,观察大局,催使民夫之类的后勤的态势把控,战事越紧,中枢越插不上手,只能干坐着等前线的消息。
  此时大堂上诸臣无心交谈,只有小太子和万贞说话,虽然声音不大,但他们的位置就在御座旁边,与王直、胡濙相临。万贞这个回答,两位老臣听到了都不甚满意,一个觉得她教小太子利益一词,于启蒙不好;另一个觉得她告诉太子“拼命”,过于暴戾,忍不住同时咳嗽。
  朱祁钰抢在两位老臣前先唤了一声:“濬儿,到皇叔这来!”
  小太子说话慢,对情绪感应却快,朱祁钰一唤,他就察觉到了其中的微妙,赶紧从万贞怀里跳下来,跑到御座旁叫:“皇叔!”
  朱祁钰摸着他的头,问:“濬儿,你害怕战争吗?”
  小太子咬咬嘴唇,犹豫着点点头。朱祁钰有些不满意他的瑟缩,皱了皱眉,才道:“害怕战争,以后当国执政,才不会轻启战端。但是,你也要记住了,战端虽不能轻开,但若有强寇来犯,却绝不能因为害怕,就不懦弱畏缩,不敢迎战!因为敌人若来进犯,绝不会因为你畏战不前就收兵的。只有把敌人打败了,打怕了,才可以不死更多的人!”
  万贞在正面听着这叔侄二人说话,心一动:朱祁钰虽然不是孙太后亲生,但这样的硬脾气,其实和孙太后有点儿像。
  她却不知,对于宣庙皇帝来说,生命中最特别的两个女人,一个当然是为了她而废后的孙氏;另一个却是因为出身罪王府被人垢病,却依然被他养在宫外,立为贤妃的吴氏。这两个女人美貌各擅千秋,但脾气性格都被宣庙皇帝所喜,自然从根本上会有些相似的特征,而她们的儿子,肯定也会兼有父母身上的一些性格特点。
  这叔侄二人相处融洽,对稳定朝臣的心理很起作用。
  而在外面猛攻不下的瓦刺军队,人心士气却大幅衰败。瓦刺虽是拥立了黄金家族继承者脱脱不花的蒙古大部族,但到底不像汉人王朝上下政令一统。战事顺利的时候,自然诸部踊跃,但到了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各部族之间互相的猜忌却一点也不比汉人少。
  北京城任凭浪洗潮冲,屹立不倒,这种强韧,实是游牧民族的骑兵最头痛的一种作战方式。各部的首领慢慢地有了怨言,有认为也先居心不良,利用明军削弱他部的、有觉得也先指挥不利的、还有不少小部族对自己所得的收获满意,北京打不下就想回去了。
  连遇重挫,军心不稳,也先大怒,亲率大军强攻安定门。京师总兵官石亨的侄子石彪勇武过人,在与也先大军对阵时一马当先,独闯敌阵,大军随后掩杀,也先大败;石亨趁机尽起余部衔尾直追,将也先杀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安定门大胜没多久,西直门的守将孙镗在战局不利,又无法入城避战的情况下,只能反身与敌死战,竟也反败为胜,大破瓦刺军。
  连续两场大战大败,也先只得收拢剩余残兵四五万人缓缓地撤离北京外,暂驻土城整军。而大胜之后民心大定的老百姓,对这伙入寇的强盗完全没有好感,经常乘也先军不备,从民居里偷袭落单的骑兵,鼓噪着催赶也先。
  也先虽然指挥士兵报复性的杀戮了不少北京城周围的居民,但这种残暴的行为不止没有缓解危机,反而加深了老百姓对瓦刺军的仇恨。面对这种四面楚歌,大战连败的局面,瓦刺军士气尽丧,也先也呆不住了,又拿了太上皇当幌子,派使者来和谈。
  但战事到了这里,只差一口气,就可以定胜负,大明朝的君臣又不傻,怎么可能这种时候松口?无论也先怎么派遣使者,秉政当国的于谦就当没有这回事,只管督促将士们作战。
  也先战不能胜,和无法谈,眼看天气一天冷过一天,大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北京已经绝了指望,只能起兵转战居庸关。
  居庸关守将罗通令民夫在城墙上一遍遍的浇水,寒风将居庸关冻成滑不溜手的坚冰,瓦刺大军束手无策,在城外滞留了几天,无奈败退。罗通率兵掩杀,重创也先殿后大队。等到晚上,于谦又派神机营炮轰也先大营,也先全军溃败,退出关外。
  瓦刺名义上的首领脱脱不花遣使求和,意味着瓦刺内部的权利争斗,也开始了。敌人内斗,于明朝来说是兵不血刃,战果自来的好事。
  至此,保卫北京之战明军全胜,大明王朝的覆灭危机完全解除。
  脱脱不花的使者入城求和,不仅北京城的军民齐声欢呼,连一向稳重自持的孙太后也忍不住泪流满面,连喝了几声好,别的却什么都说不出来,好一会儿才道:“去问问皇帝几时有空,国战大胜,社稷无危,当祭祀祖宗,告慰宣庙。”
  将士们可以大胜之后休息,皇帝和诸位文臣却是要抚恤阵亡、累算功勋、封赏将士、检点百姓伤亡……总之忙得不可开交。
  不过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胜之后,举行国祭,乃是正常的办事流程。孙太后派人传话不多时,朱祁钰就派了宦官高平来回话,说是待将士抚恤、功臣封赏之后,方可大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